随着新兴技术的加速迭代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强烈,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各行各业。但在港口、机场等室外环境下,物流作业面临着高温、降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的考验,大型货品的运输需求也成为了智慧物流落地
应用的“拦路虎”。4月17日,半岛记者探访获悉,青岛一家企业研发生产的室外无轨导航重载移动
机器人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并成功打败5家国外优秀机器人企业,进驻世界最大中转枢纽港新加坡港,成为唯一一家中标的中国企业。

“灵活的巨人”可载重65吨
一个长达15米,可载重65吨的庞大机器出现在青岛高新区
新松机器人的装配车间里,十几名工程师围着“它”正在紧锣密鼓的装配着,青岛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长勇介绍到,这台机器是
新松刚给新加坡港定做的新一代港口无轨导航重载移动机器人。
新松港口移动机器人是一位“灵活的巨人”,“虽然体积大,但定位精度不超过5cm,最大运行速度7m/s,制动距离小于13m,实现了对高载荷与高精度的两手抓。同时,支持多类型载货需求。”总裁刘长勇说。

近年来,伴随着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出现,港口装载效率变成瓶颈,成为了货品物流大动脉中的血栓点。而招工难、用人成本的不断提升、人工效率低下、作业时间受限等难题困扰着全球各大海、陆、空交通枢纽,以室外重载移动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物流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案,这一场智能化的升级浪潮已经开始席卷全球。更智能、更高效的室外重载移动机器人也必将在户外大型物件自动化搬运,全自动化海港、空港、陆港改造升级等领域发挥它们巨大的作用。
新加坡港共有250多条航线来往世界各地,每天各种岸吊、门吊、集装箱吊等设备纷纷运转,对于这样一个流通量巨大的港口来说,装载、卸货的速度与精度是命脉,而港口的特殊环境也常常会使机器设备面临高温、降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的考验。“新松机器人凭借自主研发的高运速、高精度、高承载量的港口无轨导航载重移动机器人,成功打败5家国外优秀机器人企业,成为唯一一家中标的中国企业。”刘长勇说。
创新算法让机器人“横着走”
作为生产港口无轨导航重载型移动机器人的后起之秀,青岛新松是如何击败其他竞争对手的呢?总裁刘长勇告诉记者,这款机器人有着多种制胜法宝,首先是楔形运动方式,以前使用卡车运载集装箱时有一个突出的劣势,卡车由于车身较长在转弯时占用相当大的场地,而且运动缓慢,这就造成了集装箱运载作业占地大、效率低的缺点。青岛新松研发的这款港口AGV极限载荷65吨,长达15米,但在转弯时却并不受车身长度制约,这归功于公司自主研发的楔形运动算法。“普通的车辆只能前后运动,这款机器人可以楔形运动,就是还可以横着走,这比转弯过去要快很多。”刘长勇一边介绍一边转动机器人模型演示运动方式。

能够让青岛新松一举中标的,除了新颖的楔形运动方式,还有设备出色的快速响应能力。港口往来岸吊、集装箱密集,机器人的快速响应速度至关重要。“机器人响应慢了,在移动时就会发现后半截是弯曲的,没跟上。在竞标测试环节,我们就是凭借响应能力这一点突出重围,快速响应需要有适合的算法提供支持,我们的工程师为这款产品开发了最适合的算法,并进行了多次测试、修改,最终才有了现在的成果。”刘长勇说,凭借该款机器人,青岛新松在港口自动化领域迈入国际先进水平。
谈及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成功进驻新加坡港口,刘长勇说:“作为科研院所出身的机器人企业,我们的团队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这是我们企业不断发展的关键。”全公司250人的团队中70%以上为研发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
“穿上”防盐雾材料抗击恶劣环境
无轨导航重载移动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可以用于室内车间作业、户外厂区等,但是研发生产作业于港口的机器人,这还是青岛新松第一次尝试。刘长勇说:“新加坡常年高温多雨,到了雨季更是每天一场雨。而且由于在海上盐雾很大会腐蚀设备,这就对我们的产品防护等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让机器人达到新加坡港的要求,青岛新松在生产样机时全部选择了耐盐雾的材料。“供应商在听到我们要给新加坡港生产样机时都感叹‘产品要进新加坡港不容易啊’。”最终,青岛新松送往新加坡的这件样品全机身采用了防盐雾材料,一般像这种用于港口的机器人会选择在某些精密仪器部件上使用防盐雾材料,而青岛新松大胆地将整机都使用防盐雾材料,这在同行业中实属少见。由于港口位于户外而且场地开阔,信号不如室内,这对传感器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数据正常传输不“掉线”,青岛新松对传感器也进行了改良,以满足港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