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接触”开始成为疫情中的现实需求,AI这个曾经引发过数次热潮的产业从幕后走向前台,逐渐成为人们视线的焦点。未来AI与产业的关系将如何发展?学术界和产业界对此又有何看法?
4月16日,京东数科产业AI中心主办的“产业AI公开课”第一季第二期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的指导下,力邀学术界和产业界大咖——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孙茂松和京东数科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薄列峰对话探讨《疫情背后,AI与产业关系的再思考》话题,共同展望AI产业的未来。
公开课从“AI在此次抗击疫情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话题展开。清华大学的孙茂松教授认为,在此次抗击疫情中,信息化和AI都各自发挥了相应的作用。相较而言,信息化技术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帮助人们掌握疫情动态,进行远程信息交流乃至线上线下物流配送,对抗疫助力极大;而除却一些无接触AI产品外,国内抗疫中的大多数AI技术多是在为信息化产品提供背后算法上的支持和辅助分析工作,并未深度涉及抗疫核心任务(如药物及疫苗研制)。这反映了中国当下AI领域发展的一个严重短板——AI在与产业行业的深度融合上,依然有所欠缺。事实上,AI在助力研发药物和疫苗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空间。不过,此次抗击疫情也为AI未来发展提供了若干重要契机,例如大大推动了线上教育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的教育领域大有用武之地。这也可能是“乔布斯之问”提出多年之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全面启程的破冰之举。
孙茂松分析,当前这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产业行业重要的窗口机遇期在今后的三到五年。从整个人工智能产业来看,与各产业行业相融合的核心技术先发行者必将取得独到的优势;而解决产业行业的重大
应用,具有高度的挑战性,也会反过来促进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
作为AI和产业结合的实践者之一,薄列峰从三个维度分享了对AI与产业关系的思考。薄列峰认为,当下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具备了AI产业化的优势。首先,在AI应用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的储备上具有显着优势。其次,AI应用场景丰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产业结构配置较为齐全。最后,当下在推进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各行业对推动AI落地的意愿非常强烈,为产业带来巨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