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发布《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相关部门将研究制定煤矿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智能化发展的行动方向、实施路径和政策措施。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智能化发展长效机制。
《意见》提出,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将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煤矿开拓、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过程的智能化运行,对于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提出,到2021年,建成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初步形成煤矿开拓设计、地质保障、生产、安全等主要环节的信息化传输、自动化运行技术体系,基本实现掘进工作面减人提效、综采工作面内少人或无人操作、井下和露天煤矿固定岗位的无人值守与远程监控。
根据《意见》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将基本实现智能化,形成煤矿智能化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而到2035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构建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的煤矿智能化系统,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
《意见》指出,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强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营造煤矿智能化发展良好环境。
《意见》强调,鼓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区域特点、煤层赋存条件、技术基础等因素,研究制定煤矿智能化发展规划,科学引导煤矿智能化发展的进度和规模。支持煤炭企业制定煤矿智能化发展实施方案,落实建设任务、技术体系和建设进度,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发展步伐。
《意见》称,要加强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研究,推进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支持建设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加强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
《意见》明确,重点推进大型煤矿开展系统性智能化建设,对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严重的矿井,优先开展智能化采掘(剥)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替代,建设一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凝练出可复制的智能化开采模式、技术装备、管理经验等,向类似条件煤矿进行推广
应用。
《意见》指出,支持和鼓励高校加强煤矿智能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培育一批具备矿业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知识技能的复合型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的配套保障措施。职能部门将对验收通过的智能化示范煤矿,给予产能置换、矿井产能核增等方面的优先支持。在煤矿安全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上,对积极推广应用井下智能装备、机器人岗位替代、推进煤矿开采减人提效的煤矿予以重点支持。对新建的智能化煤矿,在规划和年度计划中优先考虑。将煤矿相关智能化改造纳入煤矿安全技术改造范围,探索研究将相关投入列入安全费用使用范围。研究相关产业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智能化煤矿的支持力度等。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河南、贵州、山东等省份从去年开始就加快了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步伐。山东省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该省已有57处煤矿建成125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其中智能化采煤工作面71个,远程控制掘进工作面54个。
通过煤矿智能化建设,贵州省煤矿减人增效效果明显。实施机械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的煤矿,采煤工作面日产量平均提高1000吨左右,最高日产量达3200吨。2019年1到10月,全省累计减少井下危险区域岗位人员3700人。
国信证券研报认为,长期看煤炭行业将维持合理盈利水平,煤机需求不悲观。而相关煤机龙头企业将通过科技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引领煤矿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