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消毒
机器人站上防疫一线,产品脱销,连展厅里的样机都被拉走,瞬间成爆款。除了消毒机器人以外,护理机器人、问诊机器人、运输机器人等一大批机器人冲上防疫前线,成为人类的好帮手。在此次肺炎疫情中,医护短缺问题突出,用机器人替代部分岗位以节省医护资源的诉求日益强烈。多家
智能机器人厂家表示,疫情期间,来自医院的机器人订单增长迅猛。
目前,医疗机器人主要集中在北美市场,国内市场刚刚兴起,市场渗透率不足5%,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国外企业纷纷将中国市场视为提升业务的关键点。
新松、博实、金山科技、妙手集团等国内企业也为抢占国内市场高地,加速对医疗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布局。
由于医疗机器人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因此行业具有非常明显的产学研特征,领域内龙头企业多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发展而来。以手术机器人和外骨骼机器人为例,作为医疗机器人领域技术驱动的典范,天智航是由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其提供技术支撑。
医疗机器人在收费定价方面具有一定的劣势,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 1-6 月,骨科手术机器人销售平均单价分别为 364.10 万元、346.39 万元、493.62 万元和492.21 万元,价格比较高,消费者的接受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相关个股:科沃斯(投资的钛米机器人研发了医疗
服务机器人);亿嘉和(已合作开发医院物流机器人);埃斯顿(通过收购及整合进入康复医疗机器人等领域)。
医疗机器人的需求,激发了机器人行业的需求,利好机器人概念股,2月6日和7日两个交易日,机器人概念表现强势,资金流入较多,后市存在着交易的空间,我把近2日涨幅排名居前的概念股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较电子病历、医保DRGs等方面,之前政策对区域平台、远程医疗的强制性推动相对偏弱,而又恰恰是此次疫情后需要重点补充的领域。假设围绕这两个领域出台类似电子病历领域强度的政策,估算一年内有望对医疗信息化市场带来46亿以上新增市场需求,并且相较2019年的规模可达21~28%的弹性。
综合考虑,医疗信息化头部企业在疫情后周期应存在对应幅度的收益空间。同时在疫情发生期间,几乎各家医疗信息化上市公司均已快速展开部署,为防控工作提供服务。例如,东华软件直接参与承建火神山信息化系统等。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披露,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突出科技抗疫,医疗信息化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 《通知》要求,医疗信息化在抗疫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包括:1)数据采集分析
应用。公共卫生体系下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数据填报和逐级统计;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可以做病历汇聚、分析、应用工作,服务于疫情防控、临床救治和科研攻关;2)远程医疗服务。借助信息技术下沉专家资源,可以提高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处置疫情能力,缓解定点医院诊疗压力,减少人员跨区域传播风险;3)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可以引导患者有序就医,缓解线下门诊压力,降低患者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风险。
本次疫情有望成为j机器人为代表的医疗信息化行业重要的催化剂。回顾历史,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成为产业的重要催化剂。以2003 年的SARS 为例,SARS 的突然爆发让政府意识到信息化的薄弱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大软肋,此后开始加强了疾病防控体系、区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工作。我们认为,此次疫情有望继续推动政府加大区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投入以及分级诊疗信息化系统的搭建。
在线医疗有望加速普及。在此前发布的报告《节后计算机怎么走 疫情影响全透视》中对在线医疗相关企业在疫情期间的在线问诊数据进行了梳理,从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疫情期间,在线医疗产业的用户数和渗透率有明显提升。我们认为,2019 年下半年以来,国家一系列的政策利好陆续发布,互联网医疗看病—购药—支付(医保报销)的就医闭环已经彻底打通,在这种背景下,本次疫情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转折点。从经传软件的“医疗信息化”盘口,即可发现,这个盘口明显强于大势,流动资金持续流入,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