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佳士科技irobot开云电竞官网下载app机器人ABB机器人产业联盟发那科库卡码垛机器人机械手

人工智能会写诗 AI能成为李白杜甫吗?

日期:2019-04-16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阿芬 评论:0

图说: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展开讨论 来源/主办方提供
  人工智能会写诗,已经不是新闻。
  微软人工 智能机器人“小冰”创作现代诗歌, 机器人“小诗机”还能为风景照“即兴创作”七言绝句;人工智能阅读海量文学作品,智慧筛选排序生成“走心”的排行榜,评鉴结果不输资深编辑。当人工智能开启“文学脑”,对人文科学将会带来怎样的冲击?日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作学术主持,邀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严寿澂、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陈跃红、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程羽黑四位教授,在贵阳孔学堂针对人工智能能否对文学创作造成影响展开了一场激辩。
  AI是否拥有“文学脑”?
  “我们这些诗人以后是不是会失业没事干呢?中文系会不会变成一个机器的技术,而叫‘中文技术系’或者‘中文人工智能系’?” 胡晓明教授抛出了问题。
  “取代文学谈何容易!”严寿澂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写诗是一种模仿,目前还没有能够与杜甫媲美的AI。他认为人工智能没有独创的能力,其背后依然是人的操作,本质是过去千百年作品积累而成的数据。虽然人工智能有深度学习的能力,但严寿澂教授觉得技术依赖的筛选标准是什么、标准会随时代变化技术能否感知,这都是问题。
  程羽黑教授持相同立场,他认为人工智能没有“审美”。“我们读一首诗时,会体会诗句背后的隐喻。但人工智能写的诗,即使有漂亮的句子,也只能是模仿人组合字句,不可能有隐喻,没有背后的所指。”他补充道,“诗歌主要是情感,人类的情感机器人是无法计算的。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很容易代替郭敬明,但永远代替不了李白杜甫。”
  对此,王兆鹏教授等则有不同的意见。唐代诗论杂著《诗格》中提到,作者王昌龄随身带一个记录有现成词句的卷子,专门用来感发诗歌。机器写诗也可以有助于情感的产生,因文生情。因此一方面,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伴随传感器的链接,计算机可以随时记录、“感知”人类幽眇的情感,甚至理解、悟得;另一方面,人类早就生活在最大的虚拟即文字的文明中,古典诗中的语汇、意象、现成思路本身就已经存贮了情感,前人的诗文和现成的思路可以有助于激发起一种情感来。
  失去文学还是迎来新文学?
  人工智能对于文学的影响,学者们认为将出现新类型。陈跃红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写作是一个趋势,增加了一个新文类,并不会使过去的诗歌消融。胡晓明教授则指出,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也是有情感的,是一种可复制的、类型化的情感,例如怀古、乡愁等,这样的类型化情感也是一种文字消费的需求,但亦对关于什么是“抒情”带来新注解,将改变文学的生态。
  微软机器人小冰已经写出3万多首诗,精选300多首出了一本纸本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市场上卖得很好;2016年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更是入围了日本“星新一文学奖”,人工智能对文学产生的影响正在发生,人文科学对当下人工智能的讨论不应缺位。这正是胡晓明教授促成这场学界辩论的初衷。“人文科学领域存在一种‘学术孤岛’,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没有联系,特别是与自然科学之间各自不相往来。而学者学人往往喜欢‘自嗨’,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仅仅满足于小圈子里的评价,完全不关心社会、大众和对外来文明应该负有的责任。”陈跃红教授也谈到:“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时代的巨大变化。新的文类正在出现,我们要为我们的职业和我们的文学进行新的思考,而不是守在原来的基础上一成不变,这样我们会失去历史的机会。”
  “文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它对我们生活世界的判断、尖锐的洞察,甚至带来的批判,因为文学家就是有思想的,就是关心我们的时代、关心我们的人性,关心我们时代所存在的问题。”胡晓明教授发出诘问,“人工智能有洞察力吗?能够看到我们根本的症结吗?当智能带来效率甚至智慧,我们还会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吗?而伴随阅读而产生的思想会消失吗?”这些问题,在短短的2小时论辩会中无法给出明确答案,或许在未来人类发展中也将是值得追问的问题。 记者 易蓉 通讯员 田钰琳
更多> 相关开云电子链接
0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开云电子链接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