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属于脑科学的时代,针对各种人类脑疾病,依托时下前沿科技进行诊断和治疗,推动人类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脑科学时代的首要目标。
近年来,自闭症作为人类脑疾病中较难处理的一项,患病率已经越来越高,全球自闭症患者人群的不断扩大,带来了十分严峻的医疗形势。在此情况下,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
机器人等先进智能科技突破和治疗自闭症难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3月2日,在2019中国脑科学与神经调节技术发展高峰论坛上,就亮相了一款创造性的医疗机器人“阿米”,其能通过颅磁刺激,对人类大脑的神经和工作机理进行有效研究,进而实现对相关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无疑为研究“机器人治疗自闭症的可行性”提供了一次有价值的参考!
机器人应用于自闭症受到关注
其实,说到自闭症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一种在儿童发育早期就出现并且持续终身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社交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重复。当前,我国有几乎超过1000万的自闭症患者,其中约五分之一主要为儿童,医疗形势不容乐观。
而更为严峻的是眼下各国对于自闭症患者的确诊和治疗。由于目前自闭症无法通过某一项检查来确诊,只能根据病史资料、社会功能等多种条件来综合判断,因此即便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也是一项难以解决的医学难题。
同时,各国对于自闭症患者所能提供的帮助与服务也很少。一方面自闭症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的有限,另一方面服务师资力量的匮乏,都让能接受到正规治疗的患者数量不多。相关数据就曾显示,2016年我国正规注册自闭症服务机构不超过1300余家,行业师资所能覆盖患者人群比例只有1.3%,更多的患者无法获得正常的救治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机器人迅速
应用于各领域,医学界开始逐渐关注机器人帮助自闭症患者的可行性。利用机器人技术帮助医生收集患者资料,增强自闭症确诊和治疗技术,并破除基础设施与师资不足的难题,日益成为各国现代医学发展的共识之一。
自闭症治疗机器人具一定优势
事实上,机器人治疗自闭症不但可行,而且还具备一定的潜质和优势。
首先,机器人能够通过类似于玩具般的外形设计,消除与患者间的心理隔阂。而与玩具相比,机器人又具备一定的智能性和互动功能,不仅能与患者进行双向的交流,还能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与休闲娱乐,可谓在玩具的原有属性之上,还加上了人的优势。
其次,机器人在自闭症的确诊和测查方面,能够做到比人类更客观、规范、系统和精确。同样是辅助诊断自闭症的应用行为分析法,机器人在数据收集、评估、整理和反馈时,规则更加明了、重复性更强、程序固定简便,相比于人类来说更具优势,应用之后能为医师节省出大量时间与精力。
因此,不管是作为治疗工具还是作为治疗主体,机器人相比原有的玩具与人类康复师都拥有显著的优势,这些为机器人落地自闭症治疗场景提供了重大裨益。
这些局限性成阻碍发展的隐忧
鉴于上述优势,有人可能会认为机器人将取代人类康复师,笔者告诉大家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因为当前机器人在灵活性、能动性和共情性上的缺失,让其不足以取代人类康复师,而只能成为人类手下的辅助工具,通过人机协作来共渡难关。
人机融合关系虽然消除了人类被取代的担忧,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便是对于人类康复师来说,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要求更高了。康复师必须清楚机器人的长处和局限,以及怎样与机器人配合才能使合力最大、效果最佳,这无疑增加了康复师的压力和负担。
除此之外,在应用上机器人智能性的不足,语言、情绪、灵活性等方面的欠缺,也可能造成自闭症治疗的障碍。一旦患者对机器人所表现出来的生硬话语、刻板动作和重复表情感到厌倦,所带来的认知崩塌将是摧毁性的。
最后,机器人在自闭症治疗方面应用的隐忧还包括伦理上和隐私上的问题。伦理上,自闭症患者究竟能否与机器人以朋友相处?是否该对一堆没有生命和情感的金属投放感情?注入感情后人类察觉到机器人的实际情况怎么办?这些都是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
而在隐私上,机器人与患者朝夕相处,记录下患者的数据,在成为治疗自闭症患者的一个工具的同时,也成为了承载患者隐私的一个载体。如果将这些隐私带入到公共空间进行了暴露,或者隐私遭到入侵而泄露,都将对患者造成巨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