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很多80后乃至90后的青年都“光荣”地加入了“脱发一族”。为了拯救发际线或是不变成“地中海”,很多人从此走上了寻医问药之旅。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部分人因为药石无效选择了植发。或许你没想到的是,鉴于植发手术时间长、过程繁琐等原因,如今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人工智能植发
机器人。
事实上,除了植发之外,在很多医疗垂直领域都出现了智能手术机器人的身影。这些智能手术机器人凭借自身的优异特性,正在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在此前,智能手术机器人一般是由美国科技公司推出。但如今,国产智能手术机器人也开始亮相在大舞台上。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智能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之路上,还有很多问题和险阻需求去克服。
智能手术机器人在全球爆发,在多场景落地
人工智能非常擅长做高强度且重复率高的事,因此其适合于在医疗的手术场景中落地。比如植发AI机器人在提取毛囊的完整率、完好率等方面表现不错,且极大节省人力。而就之前智能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来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或许最广为人知。这款智能手术机器人作为微创手术的代表,具有精确、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能够帮助医生触及到人类无法实现的精细程度。
就目前来看,智能手术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爆发之势。根据波士顿咨询的预计,现在每年医疗机器人的营收是40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14亿美元。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的生物科技报告《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发展趋势》则指出,2021年全球遥控型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可成长至93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智能手术机器人覆盖的医疗场景也在迅速扩大。从腹腔到胸外科、泌尿外科、头颈外科甚至心脏手术等场景,智能手术机器人在拓展自身的落地范围。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当下智能手术机器人在发达国家的普及程度最高。据悉,美国为智能手术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也是执行手术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为欧洲、亚洲及其他地区。
国内起步不久,技术底蕴仍在积累期
面对智能手术机器人自身的优越特性及其引发的热潮,国内相关企业也在积极拥抱这个风口。但实事求是地讲,现阶段国内的医疗机器人以导医机器人、配药机器人、智能问诊机器人为主,智能手术机器人较少。这也意味着,国内智能手术机器人整体发展属于滞后状态。甚至就目前来看,国内很多大医院所使用的相关产品,是进口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国内智能手术机器人正处于技术底蕴积累阶段,相关企业正在积极推进技术的进化。比如国产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目前已经进化至第三代。其不仅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及脊柱全节段手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而且在2016年11月就获批上市。
但必须要看到,智能手术机器人的落地需要长时间的市场培育周期。比如“天玑”第二代手术适用场景较为单一,仅销售十台左右。不过“天玑”第三代智能手术机器人智能化程度和临床适应证覆盖面大幅提高,目前市场反馈还不错。
此外,今年4月中旬,柏惠维康“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Remebot)正式通过 CFDA 三类医疗器械审查,成为国内首家正式获批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而在今年10月下旬,柏惠维康宣布完成1.3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将重点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推广,以及其它手术机器人产品线的研发。
整体来说,国内智能手术机器人目前也有一定突破,但整体正处于技术积累阶段。而要在未来呈现厚积薄发之势,目前这一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100%国产化,智能手术机器人的最佳发展方向
在相关企业的努力下,国产智能手术机器人正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迹象。而尤为让人注意的是,国产
智能机器人的立足点,就是要实现100%的国产化!今年4月上旬获得1亿元A轮融资博恩思,就特别针对国内微创外科临床需求,正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微创外科机器人。据了解,由博恩思研发的国产自主知识产权手术机器人有望在2019年面世。
至于华志微创联,则是国内唯一全部实现核心知识产权自有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研发商,完全摆脱手术机器人对国外核心元器件厂商的高度依赖。据悉,目前CAS-R-2已经100%实现国产研发,所有核心零部件均来自中国制造,各核心零部件核心技术100%由国内企业掌握。智能手术机器人100%的国产化,能够让相关企业拥有全套自有维护维修及校准方案,进而快速地响应医院、医生对设备的调试、维护及服务要求。最终,实现成本、供应链、售后服务的全面提升。
或许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我们将在国内医院更多地看到国产智能手术机器人的身影。届时,一个完善的前端诊断、影像、术中、术后及整个服务体系将被构建出来。而能够受益的,将是数以千万计的国人。(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