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面对着被AI颠覆革新的世界时,人们或许会怀念“机器还没进化成机器人”的简单年代。
9月17日,在上海西岸举办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被称为继“世界互联网大会”后又一重量级规格的盛典:国家领导人的致信祝贺、BAT的掌舵者出席发言、国内外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为座上嘉宾……
这一切预示着人工智能的宏图正式在国家战略层面铺展而开,AI潮流将奔腾向前,浸润万物。
我们进入了全面拥抱AI的新时代。
去年,谷歌的AlphaGo战胜了人类顶尖围棋高手柯洁。赛后,柯洁低头擦泪的举动让世人震惊:人工智能的步伐已走到人类面前,这种飞速发展的背后不仅仅是计算能力的原因,最核心的是深度学习算法取得重大突破,使得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了大规模的实用阶段。
没有谁比BAT这三只“猛虎”更快地嗅到了这一势头。
百度是BAT巨头中最先入场人工智能的公司。
2012年,百度就已成立深度研究院,发布语音产品;2013年开放平台已经上线,并于2016年全面转向人工智能,李彦宏几乎所有的公众演说都只有一个核心主题——“All In AI”。
阿里 AI Labs 在2016年建立起来,目标很明确地直奔研发消费级AI产品而去,在刚过去的云栖大会上更是宣布了 5 件大事:大脑升级、造机器人、造无人车、修路,以及开酒店,旨在依靠阿里的 AliGenie 人工智能系统升级,将助力机器人研发、自动驾驶新能源车、开未来酒店,最终让智能机器人来提供全新的场景服务。
腾讯入局最晚,但依据强大的用户流量形成的大数据优势,在人工智能的研发上发展迅速,内部已有超过4个团队在进行AI研发。
腾讯AI Lab 的重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的结合,为腾讯其他事业群提供AI 底层技术支持,宣称要打造全面 AI 能力,Make AI Everywhere,让真正的人工智能未来无处不在。
在BAT之外,新入局者也不甘示弱。
刚携小米上市的雷军说,小米在两年前就决定将人工智能作为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小米发展AI的优势在于拥有海量的用户群、设备数据,选择的突破口就是IoT。
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小米已经连接了1.15亿台消费类的IoT设备,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类的IoT的平台。在他看来,随着5G时代到来,IoT设备的将比移动时代再增长一个数量级。
在IoT领域,AI的智能助理将是最关键的技术之一。
AI的智能助理实际上是一个智能的问答系统,用户可以智能交流、智能沟通、智能处理。小米在两年前推出了智能助理产品——小爱。截至上月,小爱的月活跃已经突破了三千万人。
此外,华为也已经蓄势待发了。
据今天消息称,外媒The Information此前曝光的华为秘密行动“达芬奇计划(也叫D计划)”即将于10月10日落地——每年投入10亿美元的华为AI芯片有望10月问世,同时推出跨终端、私有云、公有云等平台的AI算法模型一整套部署方案。
据闻华为AI芯片能够支持云中的语音和图像识别等应用,这被认为是华为涉足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市场的第一关。
一旦这些付诸实施,将是华为在AI时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华为继从面向运营商到面向移动互联转型后的一次最大转型。
不难理解华为的急切心情,当BAT入局AI领域进行“圈地围城”时,华为缺席太久了。
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不仅亚马逊、微软、谷歌国外AI三巨头应邀列席,商汤、旷世等AI独角兽公司也齐齐亮相,但舆论的焦点似乎还是集中在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三家巨头的掌舵者身上。
在主题演讲中,马云中大谈人工智能在未来三十年对传统制造业的改变;马化腾再次强调,人工智能是“大社交”时代链接人与物、人与服务的百亿市场的重要基础;而李彦宏则认为,AI时代已经全面到来,“未来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宣称自己和AI没有关系。”
AI这颗由大洋彼岸传过来的星火,如今已在中国燃烧了五年有余。如今,热潮翻滚,头部公司的加码让AI赛道如同烈火烹油。
这让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创业公司,甚至独角兽,都面临着强竞争。
2017年12月,百度宣布语音技术全系列永久免费,这对科大讯飞、出门问问、云知声等独角兽企业打击巨大。
语音识别领域的“老大”科大讯飞在过去几年发展飞速,去年的市值一度上升至千亿元,但依旧不敌百度的强势“围城”——凭借强大的AI技术实力可以轻易“掠夺”科大讯飞在B端企业上的大量订单。
除此以外,风投资本的助力让AI战场上的战火烧得更猛烈。
“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占全球9%,但拿到全球48%的融资,超过了美国排名第一。”昆仲资本创始人合伙人姚海波提到。
然而2018年,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开始呈现两极分化:一面是钱荒,募资难、企业缺钱。另一面却是BAT、软银等等的投资机构,正在不断为独角兽输血,商汤、旷视、地平线等公司不断刷新着融资记录。
年初,商汤曾在短短两个月内拿下十多亿美元融资,震惊业内。
资本快速涌向AI头部公司,这种趋势下,小型AI公司生存艰难,马太效应开始显现。
大量中小型AI创业公司面临融不到钱、熬不过冬的窘境。对于初创的人工智能公司而言,进入C端的壁垒很高,产品落地的阻力更大,没有巨头的流量扶持,市场开拓惨淡。
因此,一些企业不得不选择站队BAT,以求获得更多生存空间;也有AI独角兽拿着从BAT或VC融到的资金频繁投资,布局垂直行业。
例如,独角兽之一出门问问从创办以来,一直把重心放在C端。但国内的现实是C端产品或服务需要C端大数据作为基础,这些大数据主要掌握在BAT、京东、新浪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因此,爆款产品主要产自于BAT、小米等巨头。
还有一些在BAT围城外的AI企业,正与BAT“攻城略地”般的攻势奋力抗争。
在这个全面拥抱AI的时代,BAT巨头与数百家AI创业公司组成了一部风起云涌的AI进化史。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2017年底接受采访时曾提到,未来3~5年是人工智能最关键的格局确定窗口期。在这3~5年,谁能让人工智能应用产品真正形成规模、让应用落地,谁就能在未来智能产业中占领先机。
但目前看来,留给AI创业公司的时间可能没有那么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