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研发团队在进行水下 机器人测试。照片由大连海事大学提供
地球表面70%都是海洋,但海洋环境非常恶劣,人类的认知手段极其有限。水下机器人是探索海洋的重要装备,在海洋观测、勘探、水下极端环境作业中潜能巨大。尤其是深海打捞、海沟科学研究样品取样等工作,非它不可。
今年夏天,“水下机器人”在大连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热点话题,吸引了社会各界聚焦。
8月26日、27日,由国际水中机器人联盟、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连海事大学联合主办的“2018国际水中机器人大会”在连举行。水中竞赛、专家论坛、产业对接、设备展示、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招聘 ……往日神秘的水中机器人产业在公众面前掀开了面纱。
9月1日至6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连市人民政府主办,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市科技局、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长海县人民政府和大连海事大学共同承办,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2018“人工智能与水下机器人高峰论坛”暨“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举行,全国优秀水下机器人操控团队角逐大连海洋牧场,针对现实生产的需求,实现水下精准捕捞,开启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里的一次创新
应用。
这些赛事、论坛,已成为展示水中机器人研发、制作和应用成果的重要舞台。对于大连抢抓海洋科技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机遇,整合水中机器人领域各类资源,形成政产学研合作共赢的机制,实现高校创新成果与相关产业精准对接,进而促进大连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观点碰撞,产学研结合,创新实践……水下机器人研究在我市方兴未艾,发展水下机器人产业,大连大有可为。
水下机器人研究 大连方兴未艾
大连市具有发展水下机器人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海岸线长度2211公里,占全国1/10,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渔业资源,大连海鲜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涌现出一批以獐子岛集团为代表的著名企业。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院长樊鑫表示,经过多年发展,长海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牧场,受海洋气候影响,空气温和,昼夜温差较小,无霜期长,达220天左右,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各类水下机器人试验和评测。因此,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促进人工智能与大连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与大连海洋经济模式转型,以水下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与海洋“蓝色粮仓”产业有机结合,将形成大连新的经济增长点。
除了地理优势,大连市在发展水下敏捷机器人方面也有着坚实的基础,拥有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在内的多所从事水下机器人研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成果斐然。
2016年10月,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群“水下移动机器人环境感知与目标抓取”现场启动暨学术交流会在獐子岛举办,规划了未来几年的水下敏捷机器人的发展蓝图。
2017年4月,大连理工大学与獐子岛集团成立水下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围绕水下机器人等海洋装备自动化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并就企业技术需求、技术难题、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表明了企业通过产学研协同改进传统作业方式的迫切需求。
2017年的獐子岛“大雪”采捕时节,联合实验室的机器人就参与了獐子岛海参的“冬捕”,围绕真实近海环境下机器人在环境感知、水下观测等环节进行实践,一个个野生海参通过水下机器人采捕上岸。
2017年9月,大连理工大学和獐子岛集团承办的首届“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在大连獐子岛海域举行,这是国际上首个真实近海环境下的
智能机器人竞赛,至今已举办两届,以大赛为纽带,构建面向重大需求真实环境下的科技竞赛与测试平台。大赛中,参赛选手在水下机器人目标识别、定点抓取和自主抓取等竞赛项目各显身手,展开激烈角逐,克服了大风洋流带来的困难,实现了大赛的预期目标。这是我国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实践,将科学研究成果同海洋牧场产业有机结合,针对该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前沿方向开展深入的探讨与实践,将成为大连城市转型发展、振兴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新动能、新引擎。
水下机器人的工作环境是不同的水域,水下状况多变,对机器人的技术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水下机器人制造技术密集性高,主要包括仿真、智能控制、水下目标探测与识别、水下定位、通信、能源系统等技术。为推动我国水下机器人技术进步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实现海洋强国梦助力,大连海事大学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加强对水下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梁霄介绍说,目前,大连海事大学主要针对水下机器人水动力性能、运动控制及动力定位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如单个水下机器人鲁棒控制研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研究、多水下机器人编队控制研究等,并在欠驱动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和协同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实现了单水下机器人航迹跟踪控制和多水下机器人编队控制。“针对大连市水产养殖产业的研究,水下机器人为检查水质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以及捕捉鱼类、海参提供了便利。水下机器人将
视频和水质数据通过智能终端,传递给陆地中控室,再由中控室发送到用户的终端;用户通过终端观看
视频及水质参数,根据养殖需求发送增氧、投饵等指令,实现对养殖水域的远程全方面监控及全程自动化。”
建议:聚集资源 推动大连成为全国水下机器人研发中心
水下机器人因工作环境的不同,其研发技术要求更高。我国海岸线长,水下工作机会较多,但水下工作的危险性较高,特别是在深海领域。随着水下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的不断完善,其替代人类下水作业可行性越来越高,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大,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樊鑫建议说,当前,“人工智能与水下机器人高峰论坛暨水下目标抓取大赛”已在业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议大连市办好这项活动,使之成为大连市科技名片。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獐子岛集团水下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建立大连市水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谋划建设水下机器人研发与评测中心,整合国内高校及优势产业资源开展水下机器人相关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培育可产业化技术成果。以工程化应用和产业推广为导向,围绕每年进行的大赛,依托水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基金评审、检查和考核。提供专项研发基金支持大赛表现优秀的研究团队来大连开展相关研发和测试,要求在基金支持下获得的成果参加大赛进行考核与检验。连续在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团队获得创新创业种子基金,支持其在大连创业或建立研发基地。此外,基金也支持开展水下机器人核心测试平台研发和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工作。以水下机器人设计、研发与测试为基础,规划建立智能海洋装备产业园区。在高新园区规划建设“水下机器人技术研发和综合测试中心”,该中心构建独特的水下机器人作业测试环境,提供近海海洋环境与机器人作业的高精度可视化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水下机器人的智能化技术研发和综合测试标准化。围绕该中心,汇聚相关高校、研究机构(青岛国家海洋实验室、沈阳自动化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船760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企业,并辐射带动专用芯片与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和机械设计制造等上游技术研发,以及海洋牧场、海洋环境监测、船舶和海洋平台制造与维修等下游产业经济,建立智能海洋装备产业园区,提升产学研快速发展,促进大连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