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讲,今天的机器人技术还没有复杂到足以发生电影中的那些情景。而人们现在所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机器人能够产生意识吗?它们是否能够发展出或者通过编程获得灵魂?或者说未来算法是否能够含有某种类似于灵魂的东西?
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完全取决于你对这些事情的定义。目前来说,自从70年前人工智能第一次以学术者的身份出现后,我们尚未确定令人满意的定义。拿BBC网站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举例,该文章试图探索人工智能是否能拥有灵魂的想法。作者下定义称,这意味着机器人从神学角度拥有了一种不朽的灵魂。当然不太可能有一个神明从天而降赋予科塔娜(微软智能语音助手)生命。而且这篇文章并未回答关键的问题,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跨越呆板工具的范畴?
BBC称,人工智能系统是否表现的像拥有灵魂一样取决于旁观者。对于我们当中的宗教人士来说,一种高度先进的算法中似乎就存在一种灵魂。那些人或许会把它们视作有灵魂的,因为他们会考虑人工智能系统的智力、情绪表现和行为,而且甚至有可能把对于神的信仰视作一种内部存在灵魂的迹象。
因此,拥有某种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有可能同时被视作一种实体或者一种研究工具,这取决于你的询问对象。关于什么赋予机器意识的争论最终都归结于我们所编写的算法上。
美国杨百翰大学的一位计算机科学家Nancy Fulda称:“我对于培养原始实体的兴趣超过对计算机编程的兴趣,独特行为模式的出现也吸引我参与到计算机科学研究中来,这也是我仍然在这一领域继续探索的原因。
Fulda主要训练人工智能算法了解前后语言之间的关联,而且正致力于建造一种机器人心灵理论,从人类角度来说指的是让我们在自己的思维中把其他人视作人类的一种理论。Fulda正在探索的是适用于机器人的心灵理论。Fulda补充道:“至于计算机是否能够拥有一种神明创造的灵魂,我不敢进行猜测。”
现在有两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源自于语义学角度,我们非常难以定义拥有意识或者感知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拥有一种灵魂或者灵魂功能意味着什么?第二个问题源自于技术方面,与创造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技术相比,即使是我们最先进的工程师仍然像“挤在洞穴中钻木取火”的原始人一样。
此前,生物学家兼工程师Christof Koch与认知科学家David Chalmers产生了争论,他们争论的话题就是拥有意识的含义是什么。Chalmers争辩称,比我们现在更先进的机器人能够拥有意识,但是Koch并不赞同,他认为按照目前的神经系统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说不可能。
巴尔杜比采大学的一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Ond ej Beran称:“人们通常会将灵魂与心灵或者产生复杂行为模式的能力混为一谈。灵魂在我们文化中的角色是错综复杂的,以我们的观点来看,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人工智能科学或者工程学的突破,而且一种概念的变化。”
Beran以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进行了举例。通常艺术作品的出现只是为了娱乐。但是当我们把一种算法创造的东西称作艺术时,我们通常不会考虑这种算法仅仅是产生一副图像还是一首旋律,或者创造出了不仅对观众而且对它自己也有意义的东西。我们也并不完全清楚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有意义的事情究竟有什么含义。
那么当机器能够内部思考而不再借助于输入和输出时,它就会获得感知吗?或者说它是否真的需要内部的某种东西才能让我们把它们认定为有意识?这些问题的答案再一次因为我们选择解答问题的方式和定义的不同而变得不那么清晰。
捷克科学院的一位哲学家Vladimir Havlik试图从进化角度为人工智能进行定义:“我认为灵魂并非是类似于物质的某种东西。我们能够说那是一种非常清晰的东西,而且是在时间长河中永久存在的东西,同时也能够代表人类。”
Havlik提出,不要担心灵魂在神学方面的解答,我们能够将灵魂定义为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内在特性。从那一角度来说,他并不理解为何机器或者人工智能无法形成一种性格,因为这取决于算法本身。以Havlik的角度来看,性格来源于意识,因此形成性格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以非常先进的技术为基础,这些技术能够让人工智能系统根据过去与未来的对比做出决定或者反思决定,这与人类的行为非常相似。
但是关于我们是否能够打造一种拥有灵魂或者意识的机器人的问题,也只有那些认为这种差异重要的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会关注这些问题。从核心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是一种工具。即使是能够跨越界限并代表一种意识实体的更复杂算法也只是意识实体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思考能力的新物种。
美国联合大学的一位工程师Peter Vamplew称:“对于我来说,人工智能系统是否具有真正的智力或者真正的情感和移情作用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的行为是否对人类社会有益。”对于Vamplew来说,机器是否拥有灵魂的问题只有当你将它视作一种概念时才有意义。他感觉,机器人未来有一天或许能够再创造令人信服的情绪反应,而且表现的就像人类一样。
而且Vamplew并不认为机器有可能能产生真正的意识。一位哲学家兼人工智能研究人员Bernardo Kastrup称:“我并不赞同人工智能能够获得意识的想法,我认为那就是胡说八道,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代表的是未来。”
Kastrup最近为《科学美国人》写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罗列了自己的证据,证实意识是自然宇宙的基本方面,而且人类接入不同的意识框架才成为了不同的个体。他声称,他认为即使是普通的人工智能或许有一天能够出现,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思维意识。
不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我们研发先进人工智能的方法有可能很快将遭遇困境。上周《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引用了多位工程师的话,他们越来越相信我们的机器学习甚至是深度学习技术无法像最近几年一样继续进步。
即使我们解决关于意识的语义之争时,我们也可能永远都缺乏能够将算法带到意识那一高度的技术。但是当人工智能首次出现之后,没有人能够预测它今天所能做到的成绩。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个任务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是不清楚如何实现。而且我们并未给这个争议设置界线的事实也让我们更加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Fulda称:“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应当与算法联系在一起,就像我们常做的一样借助人工智能解决复杂问题。你无法一次性解开所有的人类谜题,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比如说,如果我们不了解感觉和移动我们就无法了解认知,不了解移情作用和社会意识我们就无法真正模仿语言。
只要我们继续寻找类似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技术就会继续发展和进步。但是当我们编写出新的代码时,它会让机器在未来做出我们往日无法想象的事情,我们也需要了解我们想要人工智能系统向什么方向发展。不管怎样,现在的人工智能系统会按照我们发出的指令进行工作。但是如果算法朝着能够取代科学家的方向发展时,我们必须清楚那样对我们人类来说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