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小编发现腾讯开发了一个叫做wepost(微派)派送的小程序,服务类目指向“快递、物流”。咦!腾讯也开始涉足配送机器人了?

经查,微派由成立于 2016 年 8 月的腾讯自动驾驶实验室——机器人团队开发,目前还在内测阶段。

微派是一款楼宇送货机器人,目前进化到WePost 2.0 ,融合了 AI技术与传统物联。依托腾讯在AI、云计算、IoT等领域的数据和算法积累、泛腾讯系生态丰富的应用场景,应用移动机器人SLAM、感知、规划、控制和云平台等关键技术,提供智能移动服务,如智能路径、实时定位、多模交互、场景物联。
可通过以下视频了解:
具备在线SLAM 建图与实时定位能力,对接智能楼宇系统,实时规划并调整最优行走轨迹。
运用 R-CNN算法与深度视觉方案检测实体障碍物,通过深度学习进行精准的行为预测,实现合理避障。
多模态一体化交互

场景化定制
对接腾讯滨海大厦的智能楼宇系统,实现自主通过门禁、电梯等物联设备,真正做到在室内复杂环境下通行无障碍。
配送状态实时推送,全程追踪包裹位置,支持电子扫描、工卡识别等多种开箱方式,确保配送安全。
在腾讯微派机器人内测的同时,菜鸟、京东、苏宁、中通、饿了么等企业也都纷纷布局无人配送车……

(来源:罗戈研究院)
成立于2016年初的菜鸟ET物流实验室,目前已发布了小G及小G二代,以及室外运行的小G plus,年内即可量产,年底前全面商用无人物流车。
菜鸟小G二代同样具备腾讯微派机器人所具备的智能感知、动态识别、自动避障、环境分析等技术。
此前,菜鸟公布了其无人车的路测视频,与其他企业在封闭路段进行无人车路测不同的是,此次菜鸟发布的视频为开放路段暴力路测,这其中包括随意变道超车、别车、行人违规过马路等复杂的路况。
据悉,此无人车车速最高控制在15km/小时,基于LIDAR的导航系统,运行过程中只要检测到周边的行人和车辆较多时,就会自动降速到10km/小时,这样,车辆制动距离可以控制在0.5-0.3米左右,留出足够的刹车距离。
此外,G Plus 的货运箱可以根据货物的尺寸进行调整,阿里巴巴表示这个机器人还可以配送鲜食。G Plus 到达目的地后,它将自动把货物放入储物箱,或者用户也可以走上前来,输入 PIN 码取货。
且菜鸟网络总裁万霖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无人车最有可能大规模落地的场景是物流领域。今年我给ET物流实验室定了个小目标,年底前要全面商用无人物流车”。
同样,6月5日,京东牵手国内机器人行业领军企业新时达,将推动京东末端配送机器人的大规模批量生产。
京东无人车项目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投入研发,并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发布。2016年双11期间,完成无人车配送首单试运营。2017年京东无人车投入在国内多所高校内进行常态化运营。
京东的无人车有多个应用场景。针对物流运输和配送场景,生成自动驾驶货车和配送机器人;针对仓库、厂区、园区、社区等场景,生成安防巡检机器人;针对办公楼内场景,生成服务机器人。

京东配送车从配送站点装货后,能够按照固定路线自动行驶,自动避障,自动识别红绿灯,到达客户指定的送货地点后,能够通过输入取货码、人脸识别的方式取走货物。
近日苏宁也带来了自家在无人配送车方面的最新成果——卧龙一号。卧龙一号车身搭载了多线激光雷达、GPS等多类传感器,可实现路线规划、障碍物规避、电梯交互等功能。

卧龙一号”的核心特技之一就是它能实现从户外到室内的无缝切换,解决了小区复杂场景的配送需要。此外,因为采用了激光雷达技术,因此它可以实现恶劣天气以及夜晚的24小时配送,真正做到了全天候的服务。
目前来看,腾讯、菜鸟、京东、苏宁无人配送车都具备自动避障的功能、且都拥有取货码或二维码的方式,不过京东还拥有人脸识别的方式;在智能规划路线上,腾讯和菜鸟要更胜一筹,如菜鸟在无人驾驶多目标跟踪精度上比较厉害;就实践经验而言,京东和菜鸟的无人车路测经验要更丰富;在多模交互上,苏宁具备语音提醒功能,腾讯拥有语音对话结合拟人化表情的功能;就速度而言,由于腾讯未公布其微派机器人的行驶速度,极有可能,菜鸟在速度上更快。
未来日均10亿个包裹的时代,大量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必然会被应用。而互联网巨头腾讯如今涉足于无人配送机器人行业,无不是在为未来布局,无人配送也将成为行业一大竞争热点。

腾讯的微派楼宇机器人目前虽在测试阶段,如腾讯正在内测的“寄件”及“预约配送”,一旦技术及场景成熟,未来极有可能利用腾讯的资本及流量广泛应用于原有的生态场景。如未来小区、写字楼等场景的末端配送将会被无人配送车取代,其多模交互功能也会慢慢弥补人们和机器接触时的冷漠感,这也进一步加速了物流行业科技化进程。的确,在这个巨头占领的领域,很大一部分基层领域,将会被逐渐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