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Go 商店顶部的传感器,能准确追踪识别消费者,实现购物即走的消费体验
近日,据《西雅图时报》报道,亚马逊的首家无人便利店 Amazon Go,于当地时间1月22日早7点正式对公众开放。作为亚马逊重塑实体购物体验的重要项目,Amazon Go 凭借传感器的视觉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无需现金,无需排队结账,拿着想要的商品直接出门」的购物体验。
然而,或许亚马逊不会想到,其无人便利店的技术构想,已经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市场上掀起了新的商业风口。2017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大热,更是为这一市场注入了新的可能。
在一线城市尤其是上海和深圳的街头,以日系品牌为代表的便利店不仅占据了每一个街角的风景,也占据了中国年轻白领们疲惫而焦虑的心。然而未来几年,这些占据先机的传统便利店,在市场扩张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市场拐点,以及无人便利店带来的挑战。
60万市场空间,10万便利店的变革挑战
便利店最初诞生于美国市场,之后进入日本和台湾,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市场。从便利店的发展规律来看,便利店在市场上的诞生与发展,与人均 GDP 有着密切的联系。
1973年,日本人均 GDP 超过3000美元,7-11、罗森等便利店纷纷布局日本;1983年,台湾人均 GDP 超过3000美元后,7-11、全家等便利店进入台湾市场。行业内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得出了人均 GDP 与便利店发展趋势之间的相关结论。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6年我国人均 GDP 已达8000美元左右。以行业内提供的行业趋势看,我国便利店市场正处于迅速成长阶段。
与快速发展的行业趋势相对应的,是国内已具备的巨大的扩展空间。以日本平均每2336人有1家便利店的市场规模为例,中国的便利店市场空间为60万家。但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目前中国的便利店数量还不足10万家。
面对60万的市场空间,7-11、全家等传统便利店本应该迎接行业的大爆发时期,但是,他们却不得不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
早在十年前,欧美国家开始探索便利店「无人化」的运营模式;2013年,沃尔玛率先测试扫码支付的无人便利店形式,最终因防盗、放损坏问题而失败。直到2016年,亚马逊推出 Amazon Go 无人便利店,依靠人工智能、面部识别、图像处理以及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成熟,将沉寂了多年的无人便利店再一次推向风口。
Amazon Go
技术为欧美巨头带来新的产品理念,这些理念在中国,却发酵成为更加宏观的战略思想。2016年10月,马云在阿里云栖大会上,正式提出「新零售」概念。技术和理念的革新,给根植传统的零售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便利店作为零售行业在经历百货商场、超市之后的又一重要形态,站在了技术冲击的首要位置。
便利店所具备的典型特征有三个:距离近,遍布街角几分钟可到;购物快,从选购到结用时在五分钟左右;时间长,二十四小时营业。
这些特征,使得便利店的未来几年内,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人力成本提高,以及坪效带来的商品结构排列要求下,运营难度徒增。而新技术提供的无人零售、智能零售的方式,在运营和用户体验上的双重优势,必然冲击传统便利店的发展。
运营依靠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运算具备先天的优势。无论是会员管理,商品推荐还是供应链优化,技术都比人更加精准有效。亚马逊在2015年开了第一家线下书店,其运营逻辑,便是依托亚马逊网站上的畅销书、五星好评等数据筛选下的优质书籍分类展示,这在销售速度和逻辑上,是传统商店不可比拟的。
亚马逊书店
而在用户体验方面,在人工智能加持下,无人售货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提升同样显而易见,购买过程快捷,移动支付更加顺畅,视觉识别、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让购物、结算的过程简化到近乎「拿起就走」的程度。而智能便利店不仅可以满足24小时开业,节假日也可以照常运行,消费者获得安全感,运营方节省了人力成本。
最近两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零售行业的技术颠覆提前了。2017年开始,巨头纷纷加入「新零售」行业中,对传统零售行业发起了挑战。抢占眼球的无人便利店,更是成为零售行业中最为突出的项目。
巨头的高速碾压,新兴企业试图弯道超车
2017年,无人便利店成为风口。在这一过程中,国内互联网巨头和凭借技术创新试图弯道超车的新兴企业,成为无人便利店市场上最重要的两股力量。
2017年7月8日,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淘咖啡」正式亮相杭州,将无人便利店推向了国内市场的风口。不过,与传统便利店而言,阿里的「淘咖啡」融合了生鲜馆、咖啡厅、书吧和餐饮等多种功能,更像是一款小型的综合商超。
阿里淘咖啡
2017年10月,京东的无人便利店在其位于北京的总部大楼正式开放,作为阿里在电商上正面对手,京东的行动不可谓不快。京东无人便利店与阿里相比更为纯粹,并未融合太多的餐饮等功能,而是单纯的无人售货便利店,与京东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打通便利店的新通路战略一致,是其攻占便利店市场过程中的技术储备。
近日,继阿里京东之后,腾讯也加入了无人便利店的大军中。微信在上海开办了旗下首家无人便利店,命名为 We Life。消费者在进店之前,需要用微信扫码授权并完成身份认证,随后即可进店购物。选完商品后,消费者需要在感应区将商品进行感应识别,随后使用微信扫码并付款,操作完成后即可离去。
微信 We Life
半年内,阿里、京东与腾讯纷纷将开出了首家无人便利店,将这一行业一次又一次推向市场核心。风口即是机会。新兴的无人便利店市场上,资本的关注,促使新兴的企业试图凭借进一步优化的消费场景,从弯道超车,开拓出巨头之外的另一条路。
消费场景的进一步优化,是新兴企业在无人便利店市场上形成突破的重要方式,谁能够进一步地优化消费过程,谁就更有可能接近成功。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例如简24、深兰科技和逗号智能零售。他们采取的路线,主要是通过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的
应用带来不一样的购物体验。
逗号智能零售外景图
简24在技术上采用视觉识别技术,通过摄像头和辅助感应,追踪客户购物路径。不过目前,其整体技术还不成熟,无人门店还需要依赖运营服务人员的辅助,体验感较差。
深兰科技则是应用手纹识别等生物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避免了频繁掏出手机的情况,但是其构造成本略高,而且识别成功率低,目前还仅是以无人货架为主要产品,在规模和面积上还无法对便利店产生冲击。
深兰科技壁挂式便利店
逗号智能零售则借助人工智能和图像识别技术,将便利店的消费过程中的支付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其店内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进店,结账时可以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视觉识别技术精准识别商品,而支付则是通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手势支付」——对着摄像头做出「点赞」的动作,即可完成支付。
在购物体验上,相对于阿里京东以及腾讯,这样的购物过程更加快捷方便,而且购物全程不需使用手机,也不需触摸店内的设备。相对来讲,需要掏出手机扫码开门、扫码支付的购物过程,便显得尤为繁琐。
支付区域,点赞支付提示牌
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新兴企业,这两股力量对于未来几年的零售市场必然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在两股力量的发展中,传统便利店将面临残酷的生存挑战。
传统零售的「河流式」,与智能零售的「暴雨式」
如果观察过去几十年的商业发展,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关注:
在互联网技术成熟之前,各行业的市场扩张均呈现「河流式」发展,即在特定区域成熟之后,逐渐向周边及下游市场发展,其扩张速度呈线型,就像河流一般,从上游出发,向下游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开直流,形成网状,最终完成整个产业的布局。传统便利店即符合这一发展路径,从美国到日本再到中国一线城市,再继续发展的过程,属于典型的「河流式」。
然而,互联网之后,尤其是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以及近两年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扁平化特征,商业扩张逻辑从「河流式」变为「暴雨式」——风口产业会向暴雨般同时在各地区蔓延,其规模扩张的速度已经形成新的量级。以共享单车为例,短时间内便迅速在全国各大市场普及开来。
共享单车在短期内遍布全球
而随着巨头的入局和新兴企业的冲击,便利店市场已经呈现出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象。未来几年,智能零售必然以「暴雨式」的方式在全国市场上遍地开花,无人便利店也会在资本的推动下迅速普及。这对于全家、711们来说绝对是一大挑战。
无人便利店带来的人工成本下降、运营效率提高、消费体验优化,都会对传统便利店产生威胁。传统便利店或者自我变革,或者只能等待市场的变数。
以京东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巨头凭硬实力扩张,以逗号智能零售为代表的新兴企业试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商家、优化购物流程的方式快速抢占市场。未来几年,这两股力量必然会是国内零售市场上的两大看点。
真正的科技,就是让你感觉不到科技的存在。对于消费者来说,科幻般的购物体验,离我们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