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也是极其重视,在家电与智能家居行业互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人工智能电视成为智能家居系统的核心入口。
快速席卷彩电市场的人工智能电视似乎一夜开花。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真正的人工智能电视寥寥无几,伪人工智能电视泛滥市场,损害着行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利益。
当然,从之前的“语音识别”到“语义分析”,再到最新问世的“声纹识别+远场语音”,人工智能电视的技术层次和智商水平在不断提升,行业竞争门槛大幅度地升高,伪人工智能电视的生存难度明显加大,人工智能电视行业正在进入去伪存真的竞争赛道,迈入3.0时代。
伪人工智能电视泛滥市场,损害行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利益
在彩电业智能化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电视行业自诞生之初就保持着超高速发展。2016年7月28日,长虹率先发布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电视——长虹CHiQ人工智能电视Q3R,人工智能电视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随后的一年多时间,小米、乐视、雷鸟、微鲸、暴风、酷开、风行、海信、康佳等多个彩电品牌纷纷响应,推出人工智能电视产品。人工智能电视市场蓬勃发展对彩电行业来说,打破了原有的同质化竞争僵局,将彩电的智能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来应该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但是,人工智能电视需要的算法、硬件、技术等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一路狂奔的背后存在着不少隐患。
根据中国电子商会和京东家电联合发布《2017人工智能电视白皮书》中的定义,人工智能电视的本质是能够“通过传感器接收用户指令,依靠基础应用和基础数据平台识别并理解用户目的,做出反馈和处理。同时依托完善的技术逻辑和大数据运营,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分析用户使用习惯,掌握用户偏好和行为逻辑,以实现更精准的交互及个性化内容推荐”。
如果按照以上定义对市面上的人工电视产品进行甄选,合格的人工智能电视只占一小部分。
概念模仿、炒作虚假概念等成为人工智能电视行业的常见的问题,各种“伪”人工智能电视泛滥市场。不少彩电产品打着“人工智能”的标签,但实际上并没有搭载人工智能系统,对用户指令响应速度缓慢,不能及时、精确地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拉低了人工智能电视的整体“智商”水平。
伪人工智能电视的泛滥对人工智能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当不利,一方面会挤压真正的人工智能电视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伪人工智能电视的负面口碑效应让真正的人工智能电视“背了黑锅”,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对于消费者来说,人工智能电视的价格要比普通智能电视的价格明显要高,如果买了伪人工智能电视,在得到较差用户体验的同时无疑是花了冤枉钱,切身利益自然受到损害。
“声纹识别+远场语音”让人工智能电视去伪存真,迈入3.0时代
目前,人工智能电视行业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是:人工智能电视要能懂用户,做到真正意义的交互,而非用户单向的操控电视,不能做到这点的就是伪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电视人机交互需要借助语音来实现,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语音识别”。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彩电品牌主打“语音识别”的概念,其实这种人工智能电视的“雏形”只算1.0时代的产品。真正能够让电视获得较高智商的是“语义分析”,这才是人工智能电视行业迈入2.0时代的前提条件。长虹人工智能电视最早迈入2.0时代,其在2017年3月28日推出的人工智能电视新品Q5N系列,实现了“语义分析、精准推荐”。
如今,消费者对人工智能电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更需要一台聪明到可以面对面语音交互、辨不同观看者声音、掌握用户喜好的人工智能电视。长虹一直作为人工智能电视的先行者,紧贴市场消费需求,最先进行产品创新。
2017年10月12日,长虹最新推出具有“声纹识别+远场语音”独家技术的人工智能电视CHiQQ5K系列,突破性地实现丢掉手机、遥控器,直接以用户声音与电视机交互,让人工智能电视更具个性化,从而推动人工智能电视迈入3.0时代。
“千人千面”一直是人工智能电视的追求目标,但彩电要真正做到“千人千面”并不容易。大多数的人工智能的电视虽然在语音识别率和内容推荐的精准度都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搭载声纹识别的人工智能电视,能通过识别不同声纹特征定位操控者身份,区分使用者是家庭成员中的谁,并判断使用者的喜好,进行精准推荐。
声纹识别技术在电视上的运用,这将重新定义电视与家庭、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和场景体验,激发家庭和用户对于电视更大的兴趣。声纹识别技术推动人机交互更加便捷,能更安全地保障家庭用户信息,这也赋予人工智能电视在物联网时代的新定位。
而人工智能电视的另一梦想,则是丢掉遥控器,实现真正的人机交互。远场语音系统的出现让上述梦想变成现实。
“声纹识别+远场语音”技术的出现,提高了人工智能电视的行业标准,掀起了行业内去伪存真的淘汰赛,让人工智能电视无可争议地成为智能家居系统中最关键的枢纽和入口。这不仅是中国彩电行业的重大突破,更是对家电行业智能化的一大推进,为家电产品实现真正的人机交互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