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地震,
机器人用25秒写了全球第一条关于这次地震的速报,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全球首发。
当人类记者还在惊愕中,机器人已经完成写作并发稿。一时间,“机器人写稿,记者要失业”的新闻标题成功吸睛,再一次引发了媒体界的思考和讨论。
机器人写稿真的会导致媒体人失业吗?媒体人应该如何与机器人相处?
释放媒体人潜能
其实,机器人写稿并不是新鲜事,而且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演进,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尝试机器人写稿,或许你不知什么时候看到的文章,就是出于机器人。近年来,写稿机器人在不少媒体和网站上加速布局。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深入传媒业,并推动着这一行业的变革。
若比邻
机器人公司创始人邱峰宇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写稿机器人的新闻生产可以不依赖于现场采访获取素材,更多是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通过对数据和资料的快速搜集、加工,最终按照文字模版编制而成。
“写稿机器人涉足更多的领域是体育、财经等方面,这些领域都涉及到大量数据。从庞杂繁复的数据中寻找可用信息,就准确度和速度而言,机器人比人类更有优势,而且也减轻了媒体记者的工作强度。”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创始人朱嘉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小荷才露尖尖角”,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机器人,已经具备了文字的创作能力。机器人写作也已经被
应用到体育、财经等多个领域的新闻报道。这何尝不是对媒体记者和编辑的“减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目前来说,写稿机器人可以成为记者和编辑的助手,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可长时间运行的特性,将采编人员从搜集数据、整理素材等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对于新技术给传媒业所带来的变化,其实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使人类走到更高的地方。机器人写作也是帮助媒体人自己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释放出媒体人更多的潜能,做更高附加值的、更富价值和更富创造性的工作。
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人是宇宙的生灵,万物的灵长。朱嘉说道,人类思维是灵动的,具有创新性,不拘泥于程序设计,新闻媒体人可以做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分析报道。写稿机器人实则是一个初级的事件记录员,媒体人可以发挥自身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高级别的媒体撰稿人。
局限的涉足领域
其实,不少媒体人士认为,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依赖思考,而机器人能够做的还需要记者将自己的想法输入进去,未来的报道其实是记者思维方式和思维高度的较量。
“目前,写稿机器人并不会完全替代记者和编辑,媒体人确实不需要恐慌”,朱嘉分析道,机器人写作探索的领域主要是开云电子链接 和快讯,内容生产方式主要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优势在于适用在信息量巨大的财经开云电子链接 类新闻,其实涉足的领域还是有局限性的。
据相关报道,里约奥运会期间,今日头条研发的机器人,通过实时撰写新闻稿件,以和电视直播几乎同时的速度发布报道,16天内生产了450多篇体育新闻稿,内容涵盖所有体育新闻的重要信息,包括比赛时间、比赛名称、比赛规则、场馆名称以及运动员姓名、国籍和年龄等方面。同时机器人还根据新闻人物添加不同的配图。
再有,阿里巴巴入股第一财经后联合推出的写稿系统“DT稿王”,主要以股市异动为新闻切入点,报道更及时、更频繁。据称,该写稿系统平均每天发布1900篇公告,而这是一位资深证券编辑100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
“未来的新闻生产必然会摆脱过去那种依靠人力生产的方式,机器的自动生产会越来越多。在规则范围内、变量可控的情况下,人将跨界进入处理复杂问题的信息之中,成为多变量的挖掘者,而简单的采编工作将会越来越多地被机器人所替代。”邱峰宇介绍道,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媒体发展需要记者,而且需要多元化思维方式的记者,去提高媒体的竞争力。
邱峰宇谈道,机器人写稿需要一定的设置,包括数据库的建立、稿件逻辑的设定、语言包的更新等。有了基础配备,才可以提高时效,机器的成稿才具备新闻要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力。
沈阳认为,未来机器人报道会涉足更多领域,在传播上会不断去突破传统报道所谓的防线。人类能做得很多,除了记录事实外,进行高质量的报道才是媒体人的责任。
朱嘉说道,机器人目前不能完全替代记者,只是可以替记者做不少事情,新闻记者可以留下更多的精力去做深度报道、观点性报道和人物采访,同时可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做报道策划、整合优质内容、审阅稿件方面。
“只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无需担心被机器人淘汰。”朱嘉补充道。
未来发展:人机协作
事实上,也有不少资深媒体看好机器人写作的前景。例如,《纽约》杂志作者KevinRoose就认为,“自动写作将是未来新闻行业最佳发展趋势。”自动化写作服务NarrativeScience的调查报告也预计到2020年前后,90%以上的新闻报道都将由机器来完成。
“机器人写稿是国内外新闻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当时新媒体崛起,对传统媒体造成重创一样无法避免。”朱嘉说道。
但是,在邱峰宇看来,目前的写稿机器人还不具备真正的人类思维。它只能通过计算和设定好的程序来写稿,不具备人类的思维能力,不能像人类大脑一样思考问题,所以写稿的领域还很有限。邱峰宇认为,未来还需完善机器人写稿。
传播学研究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朱嘉认为,机器人作为人类智慧的产品,可以看作是人类思维的发展与延伸。从理论上讲,机器人写稿不仅助力新闻生产的高效和精准,也提升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沈阳提醒道,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人类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伦理审视是机器人技术所无法替代的,过度依靠“智能”,可能会导致新闻稿件缺乏温度和真情,也可能会导致稿件缺乏深度和高度。
然而,机器人作为工业革命和高新技术发展的产物,不少人认为,未来数据化传播将会成为主宰,人类的一切传播都在数据化框架中得以应用。智能化是将来媒体的主流形态,在这样一个主流形态中,大数据是基础,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是智能媒体最显著的特征。
朱嘉强调,机器人生产新闻是未来的趋势,但机器人也需要人去操作,更需要人机协作来完成较为复杂的新闻稿件撰写。
“目前,深度新闻、调查性新闻、人物专访等稿件的生成对机器人来说略为复杂。因为题材较多,聚集各类事件,且缺乏固定的模式,对机器人写稿‘能力’是一种考验。”沈阳说道。
另外据相关报道,国外出现过机器人写假新闻的事件。沈阳认为,媒体人仅仅不用做简单的工作,但是需要进行角色转变,审阅机器人稿件,做好把关人角色。
正如媒体人杨澜所言,“机器和人并不是谁要替代谁,我们更可能出现的未来是人机共存、人机协作甚至是人机共生。”她提醒道,不用担心机器人会抢了媒体人的饭碗,将来媒体人和机器人一起做报道的日子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