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师生研发的“手语交互公共
服务机器人”在国际创意大赛中获特等奖
?
机器人如何帮助到残障人士?近日,2017国际丝绸之路机器人创意大赛决赛落幕。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师生开发的“手语交互公共服务机器人”,专为语言障碍者提供帮助,作品从105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特等奖。
郑大师生研发的手语机器人捧得“丝路”大奖
2017国际丝绸之路机器人创意大赛是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开展广泛的机器人技术竞赛和交流,引导“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深度参与
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品研发,加深相关国家和地区青年间人文交流与友谊,促进国际智能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和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的培养。郑州大学的手语交互公共服务机器人作品,获得了大赛的特等奖。
“手语交互公共服务机器人,不仅能够自动翻译手语,还能对聋哑人的提问做出回复,更方便的是,只用一个小小的手势,机器人就会自动跟随着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与残障人士交流。”郑州大学服务机器人竞技与开发团队主力成员毕成介绍,他们研发的该作品与以往的手语交互机器人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使用者不用戴任何传感器,只需对着机器人的摄像机镜头做出动作,就可以直接实现与机器人的手语对话。
为啥它的功能这么强大?团队的主力成员毕成透露,他们使用了针对手的跟踪技术,该技术能够靠分析三维信息识别每个手指的弯曲,并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对人的四肢动作的稳定跟踪,能够快速把人物和场景分离。就目前来说,该技术在其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研发手语机器人 专为语言障碍者服务
2014年,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毕成,在张大伟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服务机器人竞技与开发团队,他们的研究方向开放灵活,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
在中国,有超过两千万的听力及语言残障人士,但是专门帮助他们的机器人却很少。这个专门为语言障碍者服务的“手语交互公共服务机器人”,是团队前后花费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才完成的,不仅实现了稳定高效的自主跟随和手语交互控制,更凸显了科技和人性的交融,让残障人士也能融入到高科技的环境中。
今年5月,团队提交了2017国际丝绸之路机器人创意大赛的报名材料,便开始准备比赛。虽然前期已经做过很多基础工作,但当时距离参赛的时间只剩半个月了。这半个月,团队成员们有一大半是在实验室里过的,通宵准备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准备比赛的同时,全队唯一的大四学生、队长毕成还要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和答辩,顶着双重压力,他仍对于作品的细节部分严格要求,在这样的压力下,所有成员都不敢放松,反而逼他们做出了更加满意的作品。
两年多时间 这个以本科生为主的团队连连获奖
2015年暑假,他们完成了一台公共场所讲解服务机器人“米粒”;随后,取得昆山·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一等奖、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两年多来,这个团队的成果连连获奖。而这一切,得益于团队两年多的成长和学校的支持。
2015年暑假,他们完成了一台公共场所讲解服务机器人“米粒”;随后,取得昆山·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一等奖、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两年多来,这个团队的成果连连获奖。而这一切,得益于团队两年多的成长和学校的支持。
“服务机器人竞技与开发团队取得的成绩,只是我们学校支持学生‘双创’的一个缩影。”郑州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红英介绍,郑大校内多个部门都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端口,并且有一整套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包括学分认证,创新课程,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等,学校还建立了创业导师库,学生有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关导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