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1秒能写100字
几天前,云南省第一个写稿机器人“小明”在昆明报业上线。小明用1秒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100多字的稿件。而在“小明”上岗之前,《南方都市报》的写稿机器人“小南”也正式上线。看起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智能化生产。
与媒体相比,互联网巨头在这方面起步更早。腾讯的写稿机器人已经运行接近两年,腾讯内容机器人项目负责人刘康用数据告诉记者,机器人写稿并不是噱头。
刘康说:“在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至少迭代了有5次的技术,用机器写了20万篇稿子,平均篇幅大概200-1000字的样子,也有一些快讯更少一些,60-200字,总共加起来我们有4000万字的稿件量。”
“小明”可以根据受众兴趣进行推荐
不光是生产端,在分发端,智能化的应用软件也快速增长。像头条号、天天快报这样的推荐引擎,能始终根据受众的兴趣进行推荐,受到了热捧。
再加上无人机、VR、AR等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正给整个文化传媒行业带来巨大改变。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政华说,这些改变在国外也有所显现,并凸显出三大趋势。
周政华指出:“其实从卫报,包括华尔街日报、美联社,他们都在用一些新的媒体技术手段创造一种全新的报道的形式。而且他们呈现出来三个趋势。趋势一:去平媒化,未来报道的形式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或者视频,而是多种技术手段的交叉。趋势二:可视化。趋势三:跟最新技术的融合。”
“小明”写得快 小编写得暖
整个文化传媒行业中,人工智能对新闻媒体的影响似乎更受关注。在第一篇由机器人撰写的稿件发布后,就有人提出疑问:记者这个职业会不会消失?对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展江认为,有些新闻还是需要记者现场采访报道。
展江表示:“记者要不要在现场?这个是要分情况的。我们传统的分法就是突发新闻,还有计划好的新闻我们叫媒介事件。体育比赛就是典型的媒介事件,比如奥运会、英超、NBA,这些机器当然可以介入了。但是突发事件现场,需不需要有记者?这似乎是全球媒体现在的惯例:还是需要记者到现场的。”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认为,对新闻媒体来说,人工智能和人类各有所长,用机器人从事可重复和需要精确计算的工作,可以把记者编辑解放出来,完成更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喻国明说:“机器善于做的是什么呢?就是在于一个游戏规则框定的范围内,那些大量的可以通过标准化的算法、标准化的程序和机器学习,目前的规则可以改善的那些领域里面,它的成长速度会很快。但是对于人的感受性的细腻的东西,我相信机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绝对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