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有一天,机器人取代人类成为建筑工人?全国政协委员王美华对此很有期待,“机器人技术是最有可能承担起建筑业革新重任”。然而,目前建筑施工机器人并未被列入国家各项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相关产业发展极其缓慢。
作为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王美华将传统的建筑施工称为“侵入式”开发,先开挖破坏原有植被,破坏了自然环境;建筑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垃圾、废水、有毒有害物化学物质也会对环境产生很大危害。此外,水泥、钢材、玻璃等原材料的生产,对于环境的污染也很大,“而以建筑机器人为代表的未来数字化营建技术,有望彻底重塑建筑业的面貌,实现真正的绿色环保、无污染的营建。”
长期以来,建筑业具有“危、繁、脏、重”的属性,施工人员的工作条件极差,繁重的操作,工作环境充斥着泥浆、粉尘、噪声、震动,导致职业病高发。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速,青壮年劳动力的供给将日益紧缺。
在王美华看来,如果未来建筑业不能去除这些不利标签,“重塑”自我形象,势必无法吸引年轻人进入这一行业。因此,建筑机器人是营建效率提升的必由之路,是保障施工人员安全、提升工作品质的必然选择,也是人力资源日益短缺的必然选择。
“目前,建筑机器人的发展总体上还处于欠发展阶段”,王美华说,如今对于机器人技术如何与建筑业相结合、建筑业如何适应机器人的介入等问题还没有形成清晰、统一的发展图景。与此同时,建筑机器人原创产品缺乏。她透露,虽然国产设备和硬件虽然非常多,但是可靠性和耐用性存在严重问题。反之,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价格昂贵,大幅提高了建筑机器人产品的成本,使得建筑机器人产品在制造、应用和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成本。
为了推动建筑施工机器人发展,王美华建议在资金、税收、产品销售补贴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提高国产建筑施工机器人使用率。她还建议,允许成立租赁公司促进小企业对于建筑机器人的使用,同时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参与建筑机器人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技术瓶颈如果不突破,中国建筑机器人产业也难以发展。“可以开展建筑施工机器人全生命周期可靠性和制造工艺技术研究,攻克关键零部件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王美华提议,可以关注人工智能、感知、识别、驱动和控制等下一代技术研发平台,同时聚焦尚未被现有技术体系纳入的能源、大数据、安全和材料等技术。
“我们能否集中主要的技术力量和资金,重点突破分布式、全天候建造等高端应用领域的2到3种建筑施工机器人,掌握总体技术,并形成规模应用,带动我国建筑施工机器人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发展”。
王美华建议,在砌筑、墙地面施工、清洗拆运、3D打印等细分领域开展自主品牌建筑施工机器人的应用示范;推进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