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热潮是近几年全球影视剧行业的流行趋势,从成就多个当红小鲜肉的《古剑奇谭》到现在圈粉无数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由游戏或者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虽饱受原著党的诟病,可依然阻挡不住网络点击量和关注度的节节攀高。愈有争议愈火,愈有骂声愈强,成了当下娱乐生活的一种特有现象。
不过,当套路不断的网络文学及其衍生的情节雷同的影视剧逐渐产生一种审美疲劳,届时又会诞生何种主流娱乐呢?而这些所谓的IP文化是否会成为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一个目标呢?毕竟人工智能写小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虽说不像阿法狗狂虐围棋国手那样高调,可人工智能陆续登入新闻报业已经说明这一趋势势不可挡。未来你或许真的分不清哪些文章出自人类,哪些小说出自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威胁以及对行业的重塑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通过Joe Keohan对写作机器人预示着新闻界怎样未来一题的思考,可以窥探人工智能对一个传统行业的影响。Joe Keohan曾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杂志等报业担任编辑,并任Thrillist的特色编辑,获得过波士顿杂志“美国城市和地区杂志”奖,在业内颇具盛名。
写作机器人让思暮气沉沉的新闻界有了想象力
去年11月份爱荷华州举行第四次国会选区选举,当共和党人Steve King击败民主党竞争者Kim Weaver时,华盛顿邮报迅速报道了竞选结果,内容涉及获胜一方和往后的选举趋势。文章这样写道:共和党派继续保持控制权,在绝对优势情况下只丧失了一小部分席位。
这份急报一贯符合了早报记者逻辑清晰和灵活自如的文笔特征。不过现在有了一个最关键的不同:这篇文章出自Heliograf之手,一个去年首次亮相于华盛顿邮报官方网站的机器人,被誉为目前新闻界最负有经验的人工智能。
自从贝索斯在2013年收购了华盛顿邮报以后,以人工智能为写作动力而制作刊物就获得初步发展。除此之外,一些拥有自动化内容产出系统的公司,比如Narrative Science和Automated Insights,已经有能力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写出简单的新闻,就像体育运动迷和证券分析师所熟悉的那类文章。
但是华盛顿邮报的战略分析师看到了人工智能系统的另一种潜力,认为它们可以写出解释性的、更有洞察力的文章。甚至,Jeremy Gilbert还希望系统能够培养一种人类和机器之间无缝配合的相互作用机制,Gilbert于2014年以战略行动总监的身份进入华盛顿邮报。他曾说,我们最感兴趣的是看到未来几年人工智能能否自动编造故事。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Heliograf于去年首次公之于众。最早的版本被用来在里约奥运会上参与新闻撰写和报道,随后拥有更为强劲编译能力的升级版很快被引进,用来报导这次选举的情况。
它的具体工作流程是:员工为这些事件创造出叙述性模本,包括解释各种各样潜在结果的关键词(比如共和党继续“保留控制权”或者民主党“重夺掌控权”),然后将Heliograf连接到结构化数据。由于此次报导的是选举,所以数据来自选举投票记录网站 VoteSmart.org.。随后Heliograf通过识别相关数据,找到模板中与之相匹配的关键词进行融合,最后根据不同的发布平台写出不同版本的文字。
这个程序也可以通过Slack提醒记者它从数据中发现的异常现象,比如,他们可以调查高于预测数目的利润情况,Gilbert认为这是获得独家新闻的一种技巧。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还是“打假”的一把好手。
早在2012年年末,《华盛顿邮报》就启动了名为“truth teller(吐真者)”的实时新闻核查项目。它能全程记录新闻报道中的文字、语音等信息,随后与“打假”数据库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异常便会发出警报。在2013年的美国众议院的辩论环节,它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Kevin McCarthy声称给富人加税将会损失70万岗位,而在此之前这一论调其实不知真伪,但却被政客们多次使用。华盛顿邮报便利用“truth teller”立刻在数据库中检索到该报上Glenn Kessler的反驳文章。
总之,自动写作机器人其实带给新闻界更多的想象力。
人工智能可以解放新闻记者繁琐的劳动力
华盛顿邮报研发人工智能项目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双重的。
第一,增加阅读量。取代小部分人工写作面向大量受众群体的模式,Heliograf可以针对很多小众读者进行大量的自动化写作,比如本地特色或者某些细分商业项目等主题。就像这次爱荷华州第四次选举,虽然有部分读者,但这种报道的阅读量并不高,这说明当地新闻正挣扎着寻求出路,或许华盛顿邮报这种模式可以带来改变。
考虑到
应用效果的反馈,相比2012年11月,人工智能代替四个员工进行了25个小时的编辑工作,有关选举结果的一小部分内容还需要人力动手解决。而在2016年11月,Heliograf在基本没有人员干涉的情况下创造了超过500篇文章,关键是还带动了超过500,000次点击量(只有月初时有了短暂的下降)。
Gilbert表示,华盛顿邮报的下一步就是利用最新的Heliograf使机器制造和人工写作的文章同时保持增长趋势。
华盛顿邮报的首席信息官和副总裁Shailesh Prakash曾说过,这就是贝索斯的应有尽有商店的概念。但是这种增长只存在于你迫切需要机器帮助的时候,比如一个公司没能力雇佣这么多人力,否则就会破产。Prakash 和Gilbert都曾重点强调了,自动写作机器人并不是为弱化记者作用而存在。这就涉及到Heliograf的第二个应用目的:使新闻编辑更加有效率。
据悉,Automated Insights公司开发的软件 WordSmith,只要导入最新的数据,1 分钟最快可以生成 2000 篇报道。而美联社每个季度约要撰写的300篇业绩报道,使用自动化技术在同样的时间内就可以生成4400篇业绩短稿,所用时间比人工写缩短90%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取代类似持续性投票新闻和实时选举结果这样的苦差事,Heliograf将记者从他们不得不集中精神跟进的新闻中解放出来,从而投入真正需要人力思考的工作中。Gilbert认为,如果我们派遣像Dan Balz这样的专栏作家去写一个只需模板就能填充内容的文章,那就是一种犯罪,也是在浪费他的时间。
对人工智能,华盛顿邮报的态度依然保持乐观,但是华盛顿-巴尔的摩新闻协会在《华盛顿邮报》分部的联席主席Fredrick Kunkle表示,我们理应警惕这些技术会不会取代人类,不过目前来说它看起来只能接管一些简单且枯燥乏味的工作。
写作机器人取代记者为时过早,但这是潮流走向
警惕人工智能对记者的冲击其实有理可据,毕竟它对新闻界的作用不会仅仅停留在创造简单文章上。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有人在星期四分享了一篇星期二的文章,与此同时文章描述的事情发生了变化,Heliograf将会自动更新事件进展。
Gilbert还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在重组文章方面的潜力,假如搜集信息的记者所写的报道内容离散、结构混乱,分不清事件描述和结果分析,这时就可以让人工智能发挥聚合功能。除此之外,Prakash还认为Heliograf可以超越仅作为枯燥乏味的体力劳动代替者,未来它肯定可以做一些更深入的工作,比如搜索网页了解人们在讨论什么,检查邮报是否及时更新了最新事件,如果没有提醒编辑或者直接自动生成一篇文章。也就是说这些工作都极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由人工智能来完成。
同时,据瑞典学者的一项研究显示,大多数读者无法分辨自动写作软件和记者撰写的某些报道,换句话说即使记者撰写的文章质量略高于人工智能,读者因为无法区分,记者的部分价值也就不会显现,这就会变相地削弱其作用。而且有软件公司负责人预测,在5年之内机器人所撰写的文章就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并称将来90%新闻稿由机器人撰写,这对新闻工作者甚至是普通的撰稿人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但是,潮流走向并不会顾虑牺牲者的利益,当新闻编辑部不断争抢日益减少的资源,考虑一个人工智能愈加发挥重要作用的新闻界未来,不是一件坏事。尤其是对华盛顿邮报和其他主流新闻机构来讲,它们都希望获得新的收益途径,据报道华盛顿邮报正在商讨将内容管理系统授予潜在客户,比如Tronc(一个拥有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的论坛出版集团)和几十个地区报业。
不过说机器人抢记者饭碗还为时过早,甚至有些杞人忧天。毕竟新闻或者小说属于具有极强感情色彩的文学作品,如果未来真的完全充斥着人工智能创造的文章,只能说明,要么时代已经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一个算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既符合人类情感宣泄又具有深度意义的文学作品,要么就是社会已经沦为冷冰冰的机器时代,人类不需要人文关怀的精神食粮。
只是前者过分遥远,届时恐怕我们生存的形式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文化作品又岂会停留在现在的发展水平上?而后者只可能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方向已经跑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