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从哪儿开启?toB还是toC
在人工智能披荆斩棘的背后,有关商业模式的问题较少谈及,人们更兴奋的是人工智能的无所不能到底有没有边界,很少有人去关心人工智能赚不赚钱,反正巨头有的是钱去投入研发。
国内最早一批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的小i
机器人CEO袁辉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AI(人工智能)可分为通用AI和特定领域AI,前者都是像谷歌、微软、亚马逊、BAT等巨头在为未来布局,后者是中小公司解决某个垂直领域的问题。
换一个角度看,这些巨头布局的通用AI更多是一种面向C端用户的服务(B2C),集中在“大脑”层面,像Alpha Go、微软的Cortana,以及苹果的Siri,目前看还没有什么商业模式可言,一直处在投入阶段,费时耗力。
但它们有望凭借在通用AI上的布局去占领下一代交互方式,成为未来AI的核心。互联网之后被普遍认为是IOT(物联网)的时代,自然会话将取代手机屏幕的点击,成为最主流的交互方式,届时手机作为网络入口的地位将被削弱。人们身边都是用语音就可以调取的联网职能硬件。
但类似苹果研发Siri时的高投入与项目亏损是中小人工智能公司望尘莫及的。小i机器人2006年在MSN平台上做了一款面向C端用户的聊天机器人,类似后来微软推出的“小冰”。这是国内人工智能公司早期的商业化试水,但由于看不到盈利前景,袁辉调整了小i机器人的服务方向,从B2C转向B2B2C,即直接面对企业,为它们提供智能客服服务,企业再去服务消费者,比如帮助建设银行布局机器人客服,为顺丰快递用机器人回复包裹动态等。
去年5月,小i机器人在贵阳数博会上与贵阳市政府签署了一个价值5000万元的合同。政府、电信运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是这类智能客服的重要营收来源,而近期的一个明显趋势是,IT公司、互联网公司、制造业等“长尾”客户正在增多。
深耕智能客服领域,给中小公司带来了持续研发人工智能的现金流,但眼前的现实是,难以靠单一领域迅速做大规模,而且容易遇到垂直领域的天花板。目前,像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垂直领域也蕴藏着人工智能的大量机会,但这些领域尚未看到商业化的清晰路径。
“面对人工智能这片大海,我们(全部AI公司)就像小朋友,各自有船,准备扬帆起航,但谁也没有能力征服这片大海。”袁辉这样比喻人工智能的现阶段发展水平。对于to C服务的盈利模式,他坚持认为向C端用户收费是未来可行的一个方向。但眼前的实现是,即便是巨头也没有做出一款足以让规模用户付费使用的AI产品。像搜狗做语音搜索,也是将AI技术植入输入法、浏览器等产品中,再靠广告赚钱,而非直接付费。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将像水电煤一样,用户按使用程度付费,随拿随用。这个设想的实现还需要经历一个商业模式的摸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