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机器人大赛上,来自东瀛的美女机器人成为了新任“网红”主播。虽然机器人充当主持人并不稀奇,在10月中旬举办的金鹰节互联盛典上,以及更早以前,就已经有机器人触电主持界。但是,目前机器人代替主持人的概念意义大于实际,TA还难以长期稳定地主导一档节目的主持。
实际上,机器人眼下正在取代的都是高度操作化的机械性劳动和缺乏创造力、可以根据大数据做出判断的工作。
首当其冲的是那些偏机械性的工作者,比如农民、工人、司机、库管、家政保洁等。其中,人工智能对人类简单体力劳动的取代是全方位的,尤其是量产的、容易复制的、不太复杂的工作岗位,如流水线工人、司机。就拿司机来说,如果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交通,人工智能需要完全取代人类驾驶,将城市的交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去布局,因为人工智能无法预测人类在路上的驾驶行为,分心驾驶、随意变更车道等人类行为会对机器人造成干扰。其他简单的机械性劳动都存在这个问题,人类落后的劳动方式会对机器人的自动化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
缺乏创造力、可以根据大数据做出判断的工作也正在沦陷,比如法律助理、导购、收银员、记者、翻译、裁判、医生、行政、财务、人事等。这些工作一般都拥有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很少涉及情感或价值判断,可以靠大数据技术来作出索引。
“水陆空”机器人齐头并进 走向实际应用
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在一些领域,机器人代替人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趋势。今年奥运期间,“写稿机器人”已经能快速完成以数据为核心的快讯类新闻稿,例如比分、积分榜等内容;在搜索失踪的马航MH370客机的过程中,水下机器人利用电子传感器扫描海底,对找到3块机身残骸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龙虾”救援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救援机器人,已经在雅安地震中出色完成精细化分解、剥离残垣断壁等任务。
2016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参赛的空中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救援机器人等也都将走向实际应用,救援机器人环境自主建图项目的机器人能够提供灾难现场的位置和情况给救援人员,并协助救援人员展开排查工作;遥控水下机器人竞赛项目的机器人能够协助科研人员进行南海科学考察,采集海底水文情况、洋流流向、海底矿藏等数据。
这自然会让人们担心,机器人时代意味着“大众失业”吗?
关于“大众失业”这个问题,很多人的态度是乐观的,大体观点就是“机器人抢人的工作如同以前中国廉价劳动力抢了欧美工人的工作”;“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还是适应过来了,已经有经验了”;“科技不断解放劳动力,新工作也正在被创造出来”……与此同时,也有一些80、90年代的人认为,时代变化的速度太快,身边并没有很多人做好了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改变工作内容的心理准备。
机器人会取代你的工作岗位吗?其实,不应该盲目乐观、也不必太过担心。如果你的工作性质属于替代性很高的服务、辅助性工作,未来可能会被机器人挤走工作岗位与机会,因为失业率的增长并不会阻止高速发展中的人工智能。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那些涉及到人类情感、创造力的工作,机器人难以觊觎。比如,它们可以照顾老人,但无法给予关爱;再比如设计师、导演、画家等工作,机器人难以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此时,人工智能机器人只是人类的辅助工具,让人类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干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