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莉:我国虚拟机器人发展走在全球前列
如今,“机器人大脑”项目已经成为全球知名IT企业纷纷抢滩的战略要地。
从微软的“对话即平台”战略,将各种智能对话机器人集成到自己的应用中,到苹果向第三方开发者提供Siri的软件开发包,并开放相关的接口,再到亚马逊虚拟语音助手Alexa开放第三方功能。种种尝试,正在赋予机器人更多的云端交互能力,通过云端“大脑”实现企业业务升级的更多可能性。
在“机器人大脑”或者叫做虚拟机器人的领域里,中国实际上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以小i机器人为代表的中国“机器人大脑”和产业升级实践,已经给各个领域的“机器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变化。为了探究这种产业变革的内在脉络,我们专访了拥有全球最大智能机器人云服务平台的小i机器人副总裁梅莉。
“机器人大脑”给企业业务升级带来巨大想象空间
提问:我们印象中的机器人更多是实物型的,“虚拟机器人”能企业的业务升级提供哪些服务?
梅莉:以小i机器人为例,它其实就是一个虚拟的智能云端大脑,有十多年为不同领域客户提供在线智能客服的历史。比如说,运营商、电商、金融、政府、航空公司等等,因为为这么多不同的行业提供了智能在线客服,形成了大量的知识库和语音库,就形成了它的智能云端大脑。有了这个“大脑”,就可以对接很多不同的渠道,比如微信、App、网站、实体机器人等等,通过这样一些不同的媒介,来为终端的客户服务。
有时候一走进客服中心,你就会发现黑压压一片人,很多人都在接电话,其实这些客服人员还是蛮辛苦的,他们也需要一些助理。小i机器人提供的智能交互服务,其实也相当于客服,可以来解答很多的问题。比如,招商银行把服务搬到微信上面,只是换了一个渠道,但真正提升智能服务能力的是智能技术。
“机器人大脑”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查询和业务办理的服务。比如,我可以通过机器人去启动另外一个机器人,让机器人之间通过协作完成一些列的动作。像订花、买票这类事情,把花送到哪里去,它需要机器人之间的协作来完成任务。企业只需让用户在手机页面里,添加一个对话好友,就可以启动后面很多的机器人。像现在在讲的BOTS平台,人们可以在BOTS平台上开发虚拟机器人。开发的机器人越多,提供给客户的服务能力就会越强。
语义理解是“虚拟机器人”商业应用的关键
提问:机器能否实现与人互动,是考验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条件,虚拟机器人大脑在与人互动方面,能否实现有效的互动?
梅莉:语音识别就是说,你对着机器说话,可以把你的语音识别成一段文字。而语义理解不同,比如小i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在语义理解上。语义理解不仅能识别一段文字,同时为你匹配最精准的唯一答案,这样实际上就可以广泛用在商用领域里面了。
例如,在政府领域的智慧政务。老百姓想问,我的退休金怎么办?养老金怎么办?医疗保险怎么办?这些话都是自然语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因为有了这个技术,它就可以识别,然后可以为提供唯一答案。所以,老百姓在用到电子政务的时候,用了智能机器人就会觉得这个非常准确。
而且,所有大堂的办事人员也希望有一个标准的答复。机器人不仅可以提供解答,同时坐席人员如果想得到非常准确的答案,也可以调用机器人来为他服务。假设我是一个客服人员,你问我问题的时候,我如果回答不出来,我就可以询问机器人,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唯一的准确答案。过去,工作人员回答老百姓问题可能需要十分钟、二十分钟,但是有了机器人助理之后,可能几分钟就可以回答,甚至一分钟就可以回答,这就提高了效率。
另一方面,机器人24小时都可以提供服务。你可以在大堂里享受服务,也可以在家里通过上网、微信,通过不同的媒介来问问题,它后台的知识库是一个共享的知识库,都可以通过调动这个知识库来回答你的问题。
中国虚拟机器人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世界领先
提问:智能聊天机器人热浪正席卷全球,中国在虚拟机器人技术方面与美国等国家有差别吗?
梅莉:虚拟机器人在国外叫做虚拟个人助理和虚拟机器人,他们都把这个称为一种媒介,但是真正强大的是智能云端系统。这个智能云端系统,需要有常年的,在不同领域的积累,形成大量的知识库和语义库。
刚结束的Gartner全球峰会提出来“conversation+”(“对话+”)的概念。“对话+”就表示,它有一个智能云端“大脑”,通过虚拟客户助理包括机器人,去提供“大脑”可以提供的服务。
在会上,演讲者Gartner副总裁、信息技术权威分析师DavidW.Cearley以中国的“小i”、苹果的Siri、微软的Cortana、还有亚马逊为例讲“对话+”概念。所以,我们在全世界也是属于前三位的。因为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所以很多中国企业在互联网上,微信上,网站上,为客户提供在线客服实际上已经十多年了。这种广泛的覆盖,以及不同领域企业的使用,使得中国在虚拟机器人领域的用户数、产业化和应用化,在全球应该是走在前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