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产学界将目光深度聚焦于人工智能,这并不奇怪。在迈过工业化阶段后,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能赋予当下经济的红利期日趋收窄,全球经济已再度迈入严重的供需失衡阶段,这不仅呼吁着具备跨时代特征的技术创新,更给予了我国赢取未来产业竞争主动权的宝贵契机。
在以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当代工业化加速时,我国与西方制造业强国的差距,一度落后30年左右。而在互联网迈开加速发展步伐的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一度落后3-5年。然而,在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来到时,我国却近乎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环顾全球,包括谷歌、微软等美国互联网巨头,当下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和
应用均还处于投入和探索阶段。
当前,人工智能的产业格局和商业壁垒尚未形成,这也给了我国互联网企业参与人工智能全球化角逐的宝贵机遇。以国内乃至全球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的百度为例,当前“百度大脑”已建成超大规模的神经网络,已能模拟人脑的工作机制。
在宝贵机遇面前,我国欲赢得全球产业竞争的势能转换,则必须抢占人工智能的高地,这不仅需要政策有序引导,更需要优秀企业具有中流击楫的勇气和开放融合的胸怀。
客观而言,政策层面对人工智能领域是高度重视的。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而最近两年国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专项扶持资金更是已近百亿元。但同时也应看到,人工智能乃至其他一切产业创新,其主导者永远都是市场主体(即企业),政策作用更应该体现在有序引导、消除制度性阻碍上。
而对企业的初心而言,近两年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创新的国内企业,大多数勇于迎接挑战,但也有一部分初心不正,这从A股市场一波又一波的人工智能概念炒作,即可窥得一斑。
笔者认为,颠覆性的创新不同于简单的应用性创新,更不同于纯粹的模仿性创新。作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标签,企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的创新,须有淡泊短期回报的心态以及开放融合的胸怀。唯此,才有可能结出丰硕的创新成果,也才能更好助推我国产业竞争势能的转换。
面对人工智能的宝贵机遇期,惟有政策逻辑和企业初心两相合拍、互为促进,我国才有可能赢得未来全球产业竞争的势能转换,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才能加速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