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试验虽然可以测试无人车在商用环境中的性能,但其费时、费力,而且并不能穷举所有的道路环境情况和交通事件。”长安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徐志刚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
据了解,VR测试的具体做法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道路环境和交通事件录制在数据库中,采用回放的方式输入到无人车的传感器接口中,通过判断无人车在不同道路环境条件下的动作执行正确率,来评估无人车的智能。VR模拟场景将重点运用于检测无人车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动作执行的敏捷性,以及无人车与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在驾驶行为上的差异性。
“传统汽车工业的测试方法原理是在室内用机械台架,通过传感器测量车的安全、动力、油耗、环保方面的特性来判断其制动、灯光、排放等各项指标。”徐志刚说,“我们从中获得灵感,把费时费力的道路测试搬到室内,从而进行高效率的测试。但VR测试不能完全代替道路测试,完成VR测试后,仍需要进行随机选择的道路测试验证。VR测试的优点是,可以加速道路试验,提高测试效率。”
徐志刚解释,在实际的道路测试中,很难保证测试车辆穷举所有极端或者特殊的道路状况,路测中遇到的状况存在偶然性,VR测试会对具有挑战性的测试场景,进行高频率的反复测试。
“就好比GRE单词测试,在测试出了应试者的词汇量水平后,再不停地从生僻词库中出题,从而测试出应试者的真正水平。”徐志刚向记者打了一个比方。
众所周知,无人驾驶车辆在正式投入商用之前,都要经过长时间的道路测试,但目前国际上对于测试效果缺乏统一的衡量指标。此前,美国知名智库兰德公司曾就无人车的
应用前景发布了一份300页的研究报告,其中通过计算指出:达到1.09死亡人数/1亿英里的事故率,需要测试12.5年(365天40英里的时速无间断测量);若要事故率精度达到95%左右,需要测试400年;无人车的性能超过人工驾驶性能的20%,需要测试500年。
对此,兰德公司认为,道路试验无法测试出无人车的潜在危险,必须进行方法上的创新,从无人车各个部件和软件的源头设计测试规则,才能保证无人车这项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才能管控无人车在不断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徐志刚表示,兰德公司的理论分析比较简单,预测时间不一定准确,但是它指出了问题的核心,就是道路测试是一种不充分测试,测试方法需要创新。
目前长安大学的无人车测试实验室提出了平行智能汽车的概念,即同时有物理车辆和虚拟车辆,物理车辆进行数据采集和获取,虚拟车辆进行智能决策。
对于无人车的商业化进程,徐志刚认为,一些特殊行业和特殊场景,如企业内部的搬运车、海港拉货车、机场接驳车、高尔夫球车,这种环境较为封闭、路线较为单一的,无人车会很快就会上路;至于老太太去买菜的无人车,可能要很久才能普及。
“换句话说,不同行业会出台出不同的无人车测试标准和标准阈值,并将适用范围逐步扩大,这些标准也将会逐步地统一和通用化。”徐志刚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