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农眼”的推广工作现已开展,为实现最大化数据收集工作,帮助农户通过数据分析制定科学生产决策,公司商业模式将以集中采购及区域加盟为主,将用户成本降至最低,并保证数据收集多元化、科学化、稳定化。
作为一家诞生在农业物联网风口的公司,大气候农业将怎样开创中国农业新纪元?
由土地开始,以技术改变农业
中国农业一直以“小农经济模式”为主,农民收益不高、缺乏稳定性,生产决策缺少科学分析和依据。就此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河南调研时曾提出,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倡导改变“就农业论农业”的传统思路。
大气候农业正是以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新兴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规模化
应用。本着“让科技服务农民,以技术改变农业”的初心,2015年11月广州大气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致力于互联网+智能硬件创新研发,将智能传感、成像及定位等技术应用于农田及种植园等场景,为农户实现规模化与集约化种植,为提高农产品品牌附加值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大气候农业的公司理念及产品价值迅速得到资本与用户的认可,成立不到半年,2016年3月就宣布获得 2000 万元天使融资,主要用于产品研发。2016年5月,“农眼”智能监测系统问世并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进行合作试点。
“目前进入农业物联网领域的公司不少,而发展农业的关键不仅在于物物相通,更在于将目标对准土地。我们必需研发出一款能切实解决农业生产最核心问题的产品,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与互联网的服务方式,让农民、农资商和消费者都能从中获益。”
在创立大气候农业之前,易丙洪曾是国内知名无人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负责农业植保应用。在这期间,他走遍中国大江南北,与种植区的农民深入交流。易丙洪认为,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靠天吃饭”的决策模式、作物细分类的种植技术难点、以及非智能化的生产流程。
他认为,随着近年来政府主导的土地确权与土地流转,规模化农业发展、新农人兴起,要解决当下中国农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新技术、新思维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血液。
物联网+大数据,开启农业智能化时代
物联网被称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农业是物联网应用需求最迫切、也是难度最大、集成特征最明显的领域。通过传感器构成监控网络采集信息,对生产要素进行数据化感知,从而辅助农民进行智能化控制,科学化管理,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目标。
过往,农业生产管理只能凭借个人经验,农民需要寸步不离田间,“靠天吃饭”、“有什么种什么”的生产模式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而“农眼”的诞生完美替代了人工的检查,将过去模糊的种植经验数据化、信息化,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化。
“农眼”农业智能监测系统利用传感及成像技术,实时采集图像、土壤、气象等信息传输汇集到云端,建立作物、土壤监测和局部精准气象数据库,并具象化地呈现在“农眼”APP。
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查看田间情况与作物生长,精准地了解环境变化,依据数据做出最有利的生产决策。“农眼”背后庞大的数据库可以开放给农业科技专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依据数据为农民提供科学有效的种植建议和进行宏观调控。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可以直接给农民提供科学的生产决策,“气候云”大数据平台引起了参会观众极大的兴趣。据介绍,农业生产销售的历史数据和即时数据汇集在云端,经大数据技术分析,同时匹配农技专家指导,将转化为系统科学的种植方案直接提供给农户。
看得见数据化的食品安全与农业品牌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困扰农业发展与国民生活的一大难题。消费者和采购方在选择农产品的时候,往往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传统溯源方式只能从产品上市开始,存在造假空间且难以监管。
物联网和云计算为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提供了技术支撑。存储在“气候云”的种植流通信息可以共享给采购方和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溯源标签上的二维码,就能查到农产品的源头信息。在发布会现场,观众品尝到了“农眼”试点果园出产的郁南无核黄皮。扫描包装盒的溯源二维码,农场负责人、农场地址、品种编号,甚至气候、土壤数据,施肥打药记录一目了然。
“农眼”的实时监控图像也可以开放给消费者,进行“农产品生长直播”。据了解,“农眼”的实时可视化功能将服务于迅猛发展的农产品电商,种植者将实时田间图像一键分享到网络平台,就可以预售农产品,实现农业生产的订单化。
易丙洪介绍,以郁南珍稀特产黄皮为例,大气候农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平台辅助当地农民科学种植同时,以“绿色有机可追溯”作为切入点,提升了农业产品价值和稀缺性,保证了产地可靠性和安全性,推动郁南特有农产品品牌化。
农业大数据是一个千亿级市场,大气候农业的产品及解决方案,贯穿了整个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诸多环节。其中蕴含的商机和商业价值,十分可观。易丙洪表示,“农眼”更大的价值在于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农业产业链的数据服务,向上可延伸至土地流转、农资交易,向下可拓展至技术服务、土壤治理,农产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