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起伏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
作为十件大事之首,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国人关注、世界瞩目。这一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复兴之路。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制造业兴衰深刻影响竞争格局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工业和信息化部时指出,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加快再工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我国经济要顶住下行压力,度过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期,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大支撑。
过去的一年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面向全球竞争制高点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组建了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和战略咨询委员会,指导发布了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有序制定“X”实施方案,启动建立了《中国制造2025》任务落实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制造强国基础大数据平台。与此同时,地方和企业积极响应、主动对接,出台了系列推进方案和配套措施。此项工作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对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
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其中,必须牢牢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完善、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缺失等问题突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促使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
要坚持质量为先。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领军企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质量品牌作为生命线,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和自主品牌培育,叫响“中国质量”,打造“中国品牌”。
要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行工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坚持结构优化,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跃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持续优化产业布局,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还要坚持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为本,变人口红利为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红利,走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引领的发展道路。
夯实根基方能行稳致远
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逐渐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这无疑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挑战,但也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对此,我们要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大文章。全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
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做精做强传统产业。
同时,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智能核心装置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构建自主可控、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积极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提升制造装备和产品智能化水平,让新芽长成大树,做大做强高端产业。大力发展新型信息消费,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并举,加快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进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通信业转型发展,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基础支撑。
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任重而道远。当前,我们需要克服三期叠加影响的压力,夯实根基、行稳致远。实施“中国制造2025”,打好短期政策与长期战略的组合拳,不仅有利于巩固制造业这个优势和支柱,增强中国制造的长跑耐力,而且将激发释放市场活力,培育和催生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推动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为“十三五”的开局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