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给侧改革的视野下,如何在制造业的价值创造中闯出一条新路?作为“中国制造”的一个窗口,近年来,浙江省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从供给侧发力,不断深化“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名企、名品、名家”工程,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浙江制造业发展的新空间正在全面打开。
浙江制造迈向高端
不久前,在中国商飞位于上海浦东的总装制造中心,西子航空董事长王水福亲眼见证C919大客机下线。“‘西子’制造的C919舱门虽然尺寸不大,但科技含量极高,涉及30多项航空特种工艺技术。”王水福告诉记者,进入量产后,大飞机产业链上的研制公司和设备配套公司将从万亿市场中分一杯羹,这就是西子航空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哪怕挤破头、掉层皮也要进入高端制造领域,这是“西子”转型的必由之路,更是浙江制造迈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翻开2015年浙江制造的成绩单,我们欣喜地发现,升级版的浙江制造出现在许多重要场合。2015年9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为老兵护卫的摩托车队,其坐骑就是“杭州制造”。
1月13日,在海宁红狮宝盛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操作数控设备。该企业生产的航空配套产品,供应波音、空客等客户。
被誉为国之重器的装备制造业是浙江制造向中高端迈进的主战场。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引领下,作为浙江省七大万亿产业中的压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如破竹。
2015年,杭汽轮的燃气涡轮机关键设备、日发精机的飞机数字化精加工平台、杭州中亚机械的乳制品无菌自动化成套装备等一大批重大装备,在国内外重大工程中实现替代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西子航空最近获得500多架C919大型客机舱门订单。浙江金盾承接我国“华龙一号”的第一个出口项目。
2015年前三季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861.5亿元,同比增长6.2%,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两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5.3%。目前,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超过30%。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推进浙江省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主要力量。
传统行业一旦注入新科技,产品附加值会大大提升。在中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绍兴柯桥,“吉麻良丝”主导了汉麻产业研发制造的关键环节,从纱线到面料,再到成衣都有其身影。目前,“吉麻良丝”已研发出包括居家内衣、运动、卫浴等十二大类汉麻系列产品,其产品多项抗菌指标是普通面料的6倍,产品附加值也数倍于普通服装。
“只有创新才能实现高标准、高品质、高端化,才能争取实现产品质量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省质监局局长高鹰忠说,省质监局全力构建“法律保护—先进标准—合格评定”的制度体系,引领更多产业进行科技创新,从“低小弱散”中打开突围之路。
智能制造方兴未艾
对于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国贵来说,“智慧制造”不只是纸面上的一个概念。这家从事大排量摩托车、全地形车等产品研制的民企,通过物联网改造,所有生产指令在指挥室下达,并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和精准管理,人均生产效率提升30%,设备利用率提升25%,库存周转率提升50%。
过去一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制造”落地,尽管离真正即时响应、模块组合、柔性生产、按需定制的“
工业4.0”境界尚有不小距离,但越来越多的制造者已意识到改变势在必行。
浙江省以“机器换人”为撬动点发展智能制造,通过装备升级、自动化改造、机器换人,两年带动
开云电竞官网下载app使用量列全国第一、占全国的15%。2015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8%;2015年1月至11月,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3%,远高于工业投资增速,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前所未有的76%。
省经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省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35.7%,机器设备联网率达到28.3%,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普及率提高到57.7%,MES(制造执行系统)
应用率扩大到25.8%。
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正在重组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2015年,浙江加快建设高新区、科技城等产业创新平台,还鼓励扶持企业创办重点研究院,建设技术大市场。特别是2015年以来,浙江省启动建设梦想小镇等100个特色小镇,通过特色产业集聚、文化旅游功能叠加,推动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创业与产业升级。
位于青山湖科技城核心区的云制造小镇,致力于打造五朵“云”:云制造技术研发平台、云数据存储服务平台、云制造企业孵化平台、云技术应用示范平台、云制造创新服务平台。这里有46家科研院所,都是针对智能制造。这里将建成一个标准、规范、可共享的制造服务创新平台,成为浙江智能制造的先行区。
以智能化为突破,一种“新制造”模式在浙江省许多地方已现雏形。通过互联网实现融合创新,制造企业的内外部组织正从有界趋向无界、从有形走向无形、从垂直变为扁平。杭州宏杉科技开发的新一代高端存储阵列,配套企业有四五百家。但“宏杉”的灵魂是软件,凭着强大的软件研发能力,“宏杉”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工厂为其代工。
新制造打造新引擎。2015年前三季度,浙江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5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7%,信息服务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9%,信息经济在整个浙江经济中一马当先。
制定标准提升品牌
“技术和设计都是自己的,为什么还要贴别人的牌子?”凯特电器投入上千万元,创立“KMC”和“大智”两个品牌。企业所在的建德是国家级出口低压电器质量安全示范区,区内企业都通过ISO9001认证,10多个系列的300多种产品获得UL、GS、NF等发达国家认证。万家电器电缆起草的国家标准已发布,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国标制定中。
建德低压电器产业也曾经历过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阶段。在经过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之后,区域内企业产品通过创新设计提升附加值,产品的品质有了根本改观,在此基础上,建德低压电器产业正谋求在品牌和标准上具有竞争力和话语权。
建德低压电器产业近年来的精彩蜕变,是浙江制造迈向中高端的一个小小注脚。围绕破解产业层次不高、品牌经济不强、标准话语权不大等问题,2015年,浙江制造通过“软硬兼施”,全面提升制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名企、名品、名家”整体拉动“浙江制造”转型升级。2015年前三季度,浙江省首批38家“三名”培育试点企业利润增长23.2%,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利润18.3个百分点。第二批31家“三名”培育企业试点工作已经展开。全省工业大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继续好于面上企业。
2014年底,浙江在全国率先打造首个区域性公共品牌“浙江制造”。“浙江制造”这个共同品牌,被定义为代表浙江制造业先进水平的区域形象标识。围绕七大万亿产业,浙江省确定涉及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时尚等产业领域的33类“浙江制造”培育重点产品,选择7个县、10个行业和100家企业,先行开展试点培育。
培育“浙江制造”品牌,浙江省多管齐下、多方发力。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为主体,着力培育国际国内先进品牌。2015年以来,先后在桐乡、温岭等地开展“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按照产品水平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目标,支持各地培育一批“浙江制造”品牌标杆行业企业以及产品。
2015年8月,省经信委与阿里巴巴共同启动“中国质造·浙江好产品”行动,计划用两年半的时间,让符合“浙江好产品”入选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分批次进入“中国质造”平台。行动启动以来,提升改造30个传统块状产业,培育百余个自主品牌,推动千余家消费品制造中小企业提质增效。
标准也是软实力。从2014年开始浙江省借鉴“德国制造”等发达国家经验,构建“管理标准+产品标准”的“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发布《“浙江制造”评价规范》地方标准,组织制定电除尘器、吸油烟机、衬衫等“浙江制造”产品标准17项,全部高于国家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下半年,省质监局与美国UL公司、德国TU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等国际检验认证机构签约,“浙江制造”认证的国际标准互认得以大大推进。据悉,2015年起,浙江省每年发布“浙江制造”标准30项以上,3年要达到100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