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助手术
机器人,突破世界外科手术“禁区”,到3D打印人工髋关节实现“量产”,再到“触觉”智能机械手亮相,2015年医疗行业创新技术不断“刷屏”,其中不少为我国自主研发。此外,近日美国“每日健康网”也总结出“2015年美国医学十大里程碑事件”,涉及流感、糖尿病、癌症等多个领域,其中一些新研究、新观点和新疗法具有非凡意义,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新年之际,我们不妨来盘点一下过去一年里这些让人点赞的医疗创新,也听听国内权威专家对此的具体解读,看看其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健康福音。
我国自主研制机器人突破世界外科手术“禁区”
2015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教授及其团队运用我国自主研制的实时三维影像的机器人首次实现精准定位和导航,误差不到1毫米,成功完成了被喻为“生命中枢”的上颈椎畸形手术,突破了世界外科手术的“禁区”,实现了外科手术史上一项革命性进步。田伟介绍,该手术机器人先进的仿生构型保证了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完成手术路径的规划,更能够精确引导内植物的植入,显著减少了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减少了术中放射线暴露。
专家点评:骨科手术机器人不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常规手术微创化、复杂手术安全化、关键操作智能化,还推进了骨科进入新的智能辅助精准时代,这对提升骨科综合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秒抓一服中药,自动化中药房颠覆人工抓药历史
利用智能机器手,抓一服中药平均只要3秒钟,且抓药准确率达100%,而传统人工抓药得花20分钟。今年,苏州信亨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公开发布了国内首个自动化中药房,其自主研发的自动定位发药和多处方同时调剂技术,实现一台机器同时为几十个人无差错抓药,能为中医院药房节省90%的抓药调剂人力,药剂师仅需在窗口发药,患者领药立等可取。
这个全自动中药房与电脑联网,由储药柜、传送带、包装机、喷码机和分拣推手等设备组成。工作人员只要输入处方,发药机器人就开始向传送带的“篮子”里“喂”药、包装好,传送到指定窗口,工作人员只需在电脑上扫一下包装上的条码就能进行核对,每味药的产地、厂家等信息也都一目了然。
专家点评:自动化中药房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成为中药小包装全自动化配药调剂行业开创者和技术引领者,不仅解决了大型中医院患者多、抓药慢的现象,同时也将为“互联网+全自动中药房”这一形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国首个3D打印人工髋关节进入“量产”时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及其团队研制的3D打印人工髋关节实现“量产”,是2015年医学界一大亮点。传统工艺中关节置换使用的臼杯是由钛合金铸造而成,表面有微孔,不利于股骨整合。而3D打印的臼杯及其微孔表面一体成型,患者的骨头和金属臼杯之间可以快速发生骨整合,减少远期假体松动的发生,获得了优异的术后即刻稳定性。2015年,3D打印人工髋关节产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批准,进入量产阶段,这标志着国人将可用上优质价廉的国产3D打印髋关节。
专家点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关节置换手术大约二三十万例,而实际需求是二三百万,很多人都因价格昂贵“望而却步”。3D打印人工髋关节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负担,让更多的患者享受优质价廉的医疗产品,提升我国整体骨科临床治疗水平。
研制使用新型流感疫苗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2014年~2015年美国流感疫苗预防有效率仅为19%,相比之前的51%,有效率大幅下降。原因在于,流感病毒不断变异,疫苗不能很好地匹配新型流感病毒。2015年,美国开始投放新型流感三价疫苗,可有效预防3种常见病毒引起的流感。
专家点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认为,疫苗有效率降低也是我国亟须攻克的难题。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希望能研发出不受病毒变化影响的通用型流感疫苗,提高有效性。
加强警告:常见止痛药会伤害心血管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每天服用布洛芬、萘普生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头痛、关节痛等各种疼痛。2015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警告称,这类药通过阻断前列腺素发挥作用来止痛,而前列腺素能促进心脑血管健康,所以阻遏前列腺素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发作的风险。
专家点评: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刘治军认为,非甾体抗炎药增加心脏病和脑卒中发作风险已是业内共识,使用这类药时,医生一定要询问患者是否正在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会削弱其药性;患者服用前最好咨询医生,切忌乱吃。
修改膳食指南中胆固醇摄入限制
美国最新发布的膳食指南指出,大约一半美国成人(约1.17亿)存在一个或多个本来能够预防的慢性病,患病多和饮食习惯较差和缺乏身体活动有关。新版膳食指南在每天胆固醇摄入方面做了大的修改。旧版建议每天胆固醇摄入别超300毫克,但新版指出,过度摄入胆固醇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营养问题。因为事实表明,血液中的胆固醇只有一小部分来自饮食,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可以进行高胆固醇饮食。
专家点评: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认为,一直以来,限制膳食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被认为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国国情,依然不能放松对膳食胆固醇摄入量的要求,即每天300毫克~500毫克。
“体内医生”治疗癌症,纳米机器人成医疗明星
患了癌症,医生既不用开药,也不用做放化疗,而是提供了一种特别的医疗方式——往血液里植入一种微小的纳米机器人。2015年韩国全南大学细菌机器人研究所已研发出世界上首个可治疗癌症的“体内医生”——纳米机器人(nanorobot),可对大肠癌、乳腺癌、胃癌和肝癌等高发性癌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据悉,该机器人由生物体细菌和药物的微型结构两部分构成,在找到癌症发病处后,其微型结构就会破裂,在病原体表面撒出抗癌剂,这让让化疗指向特定的治疗目标,从而避免在医学治疗过程中人体其他内脏和细胞受到伤害。
专家点评:“精准”成为未来医疗发展的大趋势。有了纳米技术,也许会有那么一天,成千上万的微型机器人在我们的血液和内脏中穿梭,为我们调整机能、治疗从心脏病到癌症的各种疾病。
精准医学改变癌症治疗
乔安妮是一名战胜乳腺癌的患者,为防止癌症复发,研究人员将她的乳腺癌细胞在老鼠背上培育,老鼠作为她的“模型”接受各种治疗,以便研究人员筛选出对乔安妮最有效的药物。这种根据患者个体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做法,被称为精准医疗。
专家点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说:我国也正在做相关研究,目前还停留在动物研究阶段。
解锁Ⅱ型糖尿病的秘密
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在分析超过1.1万名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电子病历和基因数据后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的特定基因标记,可分为3个不同的亚组:第一个亚组的患者更肥胖,易发肾脏、眼部并发症;第二个亚组易发某些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第三个亚组与过敏、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研究人员认为,研究结果可能推动Ⅱ型糖尿病的靶向诊断和治疗。另外,美国爱荷华大学研究发现,葡萄球菌可能引发Ⅱ型糖尿病症状。
专家点评: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伍学焱认为,为了搞清糖尿病的病因,我国在20世纪就已进行“大庆试验”,结果发现,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可能增加Ⅱ型糖尿病风险。此外,每个人的肠道菌群不同,吸收脂肪的能力也不同,这也导致同等体质下,有人得了糖尿病,而有人却相安无事。生活中,建议大家“管住嘴,迈开腿”,利于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及其发生时间。
血糖试纸助“糖友”摆脱“针刺”之痛
201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一群科学家研制成功了一种价格适中的糖尿病试纸,让很多饱受“针刺”之痛的糖尿病患者看到希望。他们不必每天针刺手指五六次来监测血糖水平,只需留取少量尿样来监测异常的血糖水平。此外,美国推出的唾液检测糖尿病、以色列开发出手表式血糖监测装置等,这些技术将在近几年广泛利用临床,将为众多患者带来更为舒适便捷的医疗服务。
专家点评: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14亿,糖尿病防控已成燃眉之急。血糖自我监控是“糖友”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些非侵入性检测技术将大大提高患者的依附性,提升我国糖尿病防控整体能力。
应用新型救护车,快速抢救脑卒中
脑卒中分为两种,一种是血栓阻塞大脑动脉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另一种是出血性卒中。两者抢救方法截然不同,前者需尽快注射溶栓药,而这一方法如
应用于后者,则会让病情变得更糟。因此,及时判断脑卒中类型是抢救的关键。目前,一种配备CT和传输功能的新型救护车在美国开始测试,能给患者做CT扫描,还能将扫描结果第一时间传给专科医生,以便即刻判断并确定治疗方案。
专家点评:中日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国强认为,我国在脑卒中抢救中,普遍存在救治滞后问题,表现为转院过程中缺乏明确诊断。如能使用这种新型救护车,就可及时了解病因,以便第一时间进行溶栓或为后续院内抢救做好准备,最大程度提高抢救成功率。
青光眼患者可在家中自测眼压
对于青光眼患者来说,今后将可轻松在家自己监测眼压,不用经常跑医院。2015年,由北京同仁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宁利及其团队研发的家用眼压计在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展示暨转化项目推介会上隆重亮相。据悉,该家用眼压计可帮助患者在家轻松测眼压,测量数据通过互联网直接回传到医生的手机上,医生通过智能管理系统,调整患者治疗方案。
专家点评:据WHO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的青光眼患者将达到8000万,中国的青光眼患者约达3000万。而由北京同仁医院研发的这种回弹式眼压自测仪,还可积累眼压样本,为青光眼患者提供长期疾病管理系统。目前已积累近5000例昼夜眼压样本,3万余个眼压数据,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眼压数据库,可以在眼压变化与视功能损伤间建立精确的预测模型。
仿生视网膜、人工胰腺等多项医学创新技术开始应用
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失明者,在今年接受仿生视网膜植入后,再次看到了家人的面庞。这种视力增强设备的工作原理是,患者戴副眼镜,上面配备的摄像头可将捕捉到的图像,转换成电子信号发给视网膜植入物,患者便能看到物体的形状和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患者将看得越来越清楚。此外,人工胰腺可根据自动监测,给人注射胰岛素。
专家点评: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健宁认为,我国也应加大力度,鼓励原创医学技术的研发。
有“触觉”的智能机械手重塑肢残患者新生活
2015年,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2015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上,一款拥有“触觉”的智能机械手,吸引了众多眼球。这款由Kinova Robotics研发的智能机械手能感觉并且分辨它接触的物体,并且据此进行调整。如将它连接到轮椅上,能够使上半身残疾的人进行抓取或者控制,并且给予使用者一种微妙的“触觉”。这款机械手还能搭载各种设施,运用到不同行业中。此外,新一代假肢更加灵活、舒适,能让残疾人自由地跑跳。
专家点评:据统计,全世界目前有近10亿残疾人。科技能够让我们通过便捷便宜的方式测量关键的健康参数,细小的、可穿戴智能传感器能够收集客观数据,造成“骨骼服装”,让部分残疾的患者重新正常生活。
预防艾滋病有了新突破药物
暴露前预防法是指在服用“特鲁瓦达”这种美国批准的暴露前预防药物的同时,结合安全性行为,可使高危人群艾滋病感染率大大降低。今年9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针对657例受试者进行超过两年半的调查发现,使用暴露前预防法,可有效预防高危人群新发艾滋病感染。
专家点评:北京地坛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刘彦春认为,目前我国还没有预防艾滋病的药物,如有相关药物问世,将是艾滋病领域一大奇迹。目前,行为预防仍是预防艾滋病最为彻底、有效的方法,建议大家坚持戴好安全套。
研发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疫苗
2015年,美国昆士兰大学研发出一种疫苗和免疫疗法,疫苗专为携带类风湿关节炎基因和特定抗体的人群设计,可起到预防作用;免疫疗法通过提取血液中特定类型的免疫细胞,个性化治疗每位患者。早期临床试验发现,两种方法具有一定效果,但过于昂贵和耗时,因此还不适合广泛使用。
专家点评: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认为,找到类风湿关节炎的致病“元凶”是医学领域亟须攻克的难题。但治疗还应“本土化”,也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药物缓解病情;一方面,依靠生物仪器辅助治疗。
智能防抖勺让帕金森病人进食无忧
2015年,由GYENNO(臻络科技)推出的最新医疗类硬件产品GYENNO睿餐智能防抖勺,运用机器人技术和云技术,具有360度全方位防抖效果,能自动检测手部的震颤抖动情况,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抵消了帕金森患者85%的抖动,让难以正常进食的手抖人群重新找回了用餐的乐趣。此外,智能防抖勺还可以将连续采集到的病患使用时的震颤数据上传至云端,建立震颤病基础大数据库,可辅助临床研究策略,帮助医生监测处方内容执行的效果,也可辅助研究机构做震颤病症的基础研究,引领药厂追踪药品的疗效等。
专家点评:全球有一半以上帕金森病人在我国,总数超过200万。而震颤(如手抖)常是帕金森病的首发症状,超过70%的帕金森病患者都会出现。小小的智能防抖勺,解决了众多帕金森人群饮食不得自理的困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展现出社会对于震颤人群更多的人文关怀。
干细胞治疗延缓渐冻人病情
研究发现,干细胞治疗可使健康细胞替代损伤细胞,治疗疾病。2015年,美国梅奥诊所的研究发现,干细胞治疗可减缓甚至阻止渐冻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病情恶化,为该病患者第一次带来真正突破性的希望。
专家点评: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耿同超认为,十几年前,国内就已将干细胞治疗应用于渐冻人的研究,但并未推广起来。干细胞治疗虽能暂时缓解病情(一般为半年左右),减少患者吞咽困难、没有力气等症状,但却无法根治,一旦复发,治疗效果等同于传统治疗,因此切不可神话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