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发展与突破成为世界的焦点,更是国际上又一彰显实力的王牌。热衷于人工智能的研发不仅有科学家们,还有大量的
机器人“发烧友”们,他们正努力让人工智能更“人性化”,拥有人类的情感,亦或是可以模仿人类,学习新的技能。尽管人工智能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让机器做到这一点,难度可是不小。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这个情况或许已经开始改变了……
近日,一篇题为《Human-level concept learning through probabilistic program induction》的论文登上了《科学》杂志的封面,为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了一个重大突破。三名分别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研究者研发了一个“只看一眼就会写字”的计算机系统。
据论文介绍,只需向这个系统展示一个来自陌生文字系统的字符,它就能很快学到精髓,像人一样写出来,甚至还能写出其他类似的文字,不仅如此,它还通过了图灵测试。
传统的机器学习系统,比如手机上的语音识别,虽然能够在分类任务上表现较好,但它们首先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此系统的产生,意味着机器学习系统只需要少量的例子就能抓住某个概念精髓的系统模拟能力已经成为现实。
探索的先驱者
人工智能凭借其高计算能力,记忆和动作的准确性,能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产生的信息量不断增多,且其更新的速度也相当的快。然而,要靠人类自身吸收、汲取、
应用这些庞大的信息量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电脑的储存功能。所以,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现如今,可以“学习”的人工智能出现,加快了智能系统模拟的能力,更加有利于人工智能对于数据归纳和事件的反应。
让具有超高模仿能力的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去完成复杂的高危险工作将成为可能。比如,探索神秘的金字塔。也许,正如传闻那样,法老墓中弥漫着致命的病毒,才使得后来进入墓中的人离奇地死去。试想,如果让机器人进入,它的系统则不会轻易被病毒破坏,探索工作或将可以最终完成。
再如深海探索,海洋拥有特殊的环境,压力过大、水密度过高等都会给人类海洋探险之旅设置层层阻碍。而通过“培训”后让机器人下海,则没有了这样顾虑,机器人操作准确,失误率低,并且其信息采集能力或不输于人类。
此外,人类对于太空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而太空中诸多的奥秘还有待挖掘,太空中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新奇对人类而言是一场耗时、耗力又寂寞的旅程。让人工智能走进太空是必然之举。
“对于我来说,只是跨越了一小步;但是对于机器人世界来说,是跨出了一大步。”这是世界首个会说话的机器人“基博”应对航天员称赞时聪明又自豪的回应。
“基博”是于2013年8月4日被送上太空的,用于陪伴航天员。“基博”可与航天员进行交流,帮助其工作 ,记录对话内容,并能从控制室向航天员传递信息,也会让其他的航天员保持愉快的心情,还可拍照并且通过地球上的一个机器人兄弟更新它的微博账户。
在太空,航天员需要出舱完成许多重要任务,例如,能检查、修理航天器,为航天器更换设备和添加燃料,捕捉报废的或发生故障需要修理的卫星,装配大型空间结构等。但由于舱外没有空气,人一旦暴露在太空中将面临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4大危险。由于舱外航天服里充满着空气,鼓鼓囊囊的,穿上它行动非常不便,使人显得笨手笨脚,而且航天员长时间舱外活动不仅很累,也有一定风险。如果把机器人送上太空,来完成那些简单、危险的重复性劳动,那么人类就可以主要发挥高度智能的本领了。
在未来,太空机器人抓举、搬动物体、走步、转向或移动的腿或轮子这些基本功都将会被突破。届时,能够储存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判断与决策,以及具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功能,同时可以感知温度、硬度、重量、距离、方位、形状和大小等的综合性机器人将是太空探索中不可缺少的主力。
同时,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太空为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添加燃料、补充气源、装拆结构部件和维修仪器设备等服务活动的在轨服务,机器人将成为太空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活跃在太空中,执行喂哺“饥饿的”卫星、医治“有病的”卫星、埋葬“死亡的”卫星等多种任务,从而提高卫星的工作质量,延长工作寿命,降低运行成本,增强工作灵活性。
“老有所依”新模式
智能机器人的重大突破带来的影响未来也许不仅能够体现在探索方面,更可能影响医疗养老领域。未来,在医院里穿梭的除了患者、医生和护士外,也许还有医用机器人。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就是机器智能化的获益者。英特尔公司研发的智能技术使他能够与他人交流,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事业。
近几年,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基数大已成为我国的显著特征。据了解,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
同时,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下降,发病率和伤残率也会提高,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所占比例逐步增大。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需求正日益突出。
传统养老主要依靠人力提供服务,但是,就目前老年人口需求以及医疗资源的有限,想要彻底解决当前的“看病难”、“空巢老人”并非易事。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等为老年人服务的项目和措施一直是我们的不断追求。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及心理疏导等方面有着很大的需求。
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教授拉加什·拉奥说:“你可以把这当作是建造能向人类学习的机器人的第一步,它们的学习方法和儿童向大人学习是一样的。如果让那些丝毫不懂计算机程序的人去教一个机器人,只能用演示的方法——让机器人看着怎么洗盘子、叠衣服、做家务。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机器人还要能看懂这些动作,并自己学着做出来。”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都不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孩子们也不可能总陪伴在老人身边照顾他们,这时如果有这么一个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并和他们交流的具备医疗类型的机器人。同时,机器人也可以实时监控老人的行踪,他们是否已经吃了药、是否按照正常规律生活等。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机器人将可能通过事先“培训”,学习怎么照料老人,包括帮助老人穿衣、打扫卫生等照料家务,处理日常生活琐事等,这会对我国乃至全球的养老业带来巨大的便利与冲击。
不仅如此,老年人通过与人工智能的简单沟通,人工智能还可以适当地为老人提供学习课程,安排一些针对老年人口味的观赏节目,如京剧、样板戏等,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包括每天为老人检查身体,帮助老年人网上下单购置生活用品等。
完成学习的梦想
让无法去上学的孩子也能听课,这对于部分群体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近日,有外媒报道,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一名女孩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而不能像同龄人一样在课堂听课,然而,幸运的是,当地政府为她提供了一款远程操控机器人,可以替她进入课堂学习。
据了解,这款学习机器人主要起到传达纽带的作用。机器人上装有的网络摄像头可以将课堂上的情景传输给她,同时她的面孔也可以显示在机器人显示屏上,所以她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操控机器人和同学一起学习和交流。
显然,这款机器人只能对有一定智力水平,脑力发展正常的群体管用。对于有一定智力障碍,学习能力差,有听读障碍且行动不便的群体来说,一款可以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更为实用。这类学习机器人将直接充当授课老师,并且长期陪伴,让人类的学习变得有趣。
在未来,这种机器学习的技术能够完成很多任务,例如读懂手语、提升语音识别软件的性能等。运用这种方法,或许只用向计算机展示一张人脸照片,它就能从任何角度识别出这个人。它甚至有可能用来制定军事行动计划。
当然,尽管这个成果很重要,但它对人工智能领域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起点,不代表未来的机器学习都必须采用这种方法。正如它颠覆了“计算机如何理解概念”这个课题一样,在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中,极有可能下个月就出现一种新方法,将它甩在后面飞扬的尘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