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拔掉打印机电源,机器人来啦!”面对“汹涌来袭”的机器人记者,美国《纽约》杂志网站的凯文·罗斯这样写道。
为什么机器人会让记者这么紧张呢?它能写稿不是新鲜事儿,但是问题在于,机器人越来越智能,能写深度分析性稿件,而且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聘用“机器人记者”。凯文·罗斯说:“我们曾经傲慢地以为,自己的工作不会受到自动化的威胁,毕竟我们是知识工作者。”但是目前,机器人已经全面入侵。人家自己写稿子,自己编辑,自己签发,无纸化办公,给它拔掉电源似乎也阻拦不了它的脚步。
但是机器人真的能取代记者吗?机器人VS记者,到底哪家强?
“汹涌来袭”的机器人记者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耶鲁大学的科研人员就开发出可以生成文字的电脑程序。但是,机器人让记者感到“威胁”则是在2014年3月。当时,美国加州发生的一次地震,尽管只有4.4级,却震惊了媒体圈。因为这篇报道不是记者写的,而是出自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机器人之手,从写作到发布,仅用时3分钟。
机器人记者在全球媒体圈内应用越来越广,较为知名的还有《福布斯》网站使用的Narrative Science,国内方面有腾讯的Dreamwriter和新华社今年11月7日推出的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
为何如此多的新闻机构开始启用机器人记者?毋庸置疑,首先是速度。速度是机器人的制胜法宝,其出色的运算能力是人无法比拟的,所以,有些新闻研究人员称,有些听起来不可能的截稿期限机器人却能完成。据美国自动化洞察力公司称,其开发的机器人每秒可以写出2000篇文章。其次是工作量。美联社使用的Wordsmith每个季度要写3000至4000篇公司财报,每天完成至少25条稿子,工作量是资深记者的10倍。还有,准确性。在充满数字的世界里,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错,但是机器人在这方面占了优势。最后一点让新闻机构心动的是更省钱。有统计显示,在美国,机器人每写一篇稿子只花费7美元,而且全年无休,不会漏稿,这一点记者恐怕也比不上。
记者的优势
当然,记者们也不能妄自菲薄,人类自身的优势也是机器人无法达到的。
比如,创造性。《纽约》杂志网站的报道称:尽管机器人可以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法则为文章增添一些角度、基调、幽默,但是机器脑与人脑相比,在创造性、处理复杂信息方面差距仍然很大。此外,还有行动力。机器人无法替代人的采访,它不能帮我们拿起电话采访,不能从各个消息源收集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得出结论。在评价《洛杉矶时报》开发的地震报道机器人时,美国《纪事》杂志称,它不能评估地震造成的损害,不能采访专家,不能辨别新闻报道中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和新闻价值。
美国“临界点”网站报道称,机器人不会取代记者,而是将记者从枯燥的数据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加高智力的工作,让记者更多的统观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