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那么“
工业4.0”则是利用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智能化来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10月27日,记者走进大东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一批“智能化”高新科技企业的新产品令人眼前一亮:农业用无人机利用下压气流喷洒农药,效率比人工作业高出60-90倍;无土栽培基质远销日本、韩国,育苗成活率达100%;中国最牛的遥感无人机在青藏铁路修建、南极科学考察等大事件中广泛
应用……这些企业扎推聚集,将掀起新一轮的“头脑风暴”,用新“智造”核心助力大东迈入工业4.0时代。
入驻企业严格把关
从申请到签约分“三步走”
翻开首批入驻的42家企业名单,涉及多个新兴行业,其中高新科技企业占比重最大。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和一般孵化基地不同,想入驻大东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的企业,需要经过三次严格的“考试”。
首先,孵化企业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创办人必须是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创业目标明确并且创业项目是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行业内创办实体企业;项目符合科学技术含量较高、发展潜力较大、带动就业人数较多、市场推广率较强、创造经济价值较好等孵化要求;企业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平均从业人员原则上在5至20人,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依法纳税。
其次,申请进入的企业需向大东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和创业计划书,填写《大东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企业申请认定表》,提供创办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并提供创业项目生产经营相关技术资料和可行性分析报告。
最后,孵化基地管理机构对其身份进行认定审核,并组织专家对创业带头人创业项目答辩评审、通过对企业项目投资、经济效益、市场前景、安全环保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论证,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下发审批结果。评估论证合格孵化基地管理机构为企业办理相应的进驻手续,签订相关入驻基地协议。
打破传统招商模式
智能制造产业涵盖“海陆空”
“以前,沈阳无人机企业都是单打独斗,核心技术升级难。如今,10多家同类企业同时入驻大东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比邻而居,抱团发展,凝成一股合力,让我们这些企业实现了共赢!”沈阳空间技术研究所负责人张中告诉记者,他所在企业研发生产的无人机、无人船广泛运用于应急救援、工程建设、环保科考等多个领域,在行业内小有名气。然而对他来说,没有产业升级,企业就等于停滞不前,入驻双创基地后,同行们取长补短,时常迸发出“金点子”,让他对企业未来发展及沈阳无人系统的明天信心满满。
打破传统的招商模式,充分发挥基地母体作用,大东区对入驻的创业企业坚持政府扶持和高端企业优先发展的原则,既要保障劳动密集型的创业企业持续性发展,又要保障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成功。可以说,大东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成立初期,科学合理的长远布局,已显露出大东人卓越的发展眼光,无人机、
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产业的孵化孕育,为市场注入新活力,也将成为大东区新的支柱产业。
信息产业集群化
“互联网+”让创业“加速度”
很多人都在问,创业者最需要的是什么?好的创意?资金?商业模式?诚然,这些都很重要,不过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好的技术将会让你的创业之路从“走楼梯”变成“坐电梯”,让企业“加速度”发展。
在大东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园区针对入驻企业特点,规划了大学生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无人机产业园等功能区,还配备了工艺美术设计中心、创客公寓、创客餐厅,实现信息产业集群化。其中,无人机产业园提供无人机(船)、无人器的研发、生产、培训、演示及相关产业链集群,可入驻企业35余户;创业学院、数据应用开发中心可入驻企业20户;智能制造产业园,以新能源汽车、环保设备、
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为主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园,可入驻企业30余户;电子商务智能物流中心,可引进电子商务创业企业20余户。
此外,生态涂装公共服务平台、智能设备加工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出口设备加工服务中心等,增添3D打印设备、三维扫描仪、机械加工设备、数控机床、精加工设备等基础资源,为创业企业提供数字化加工制造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