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智能的兴起,到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再到
机器人(300024)的崛起,无一不在彰显一个事实: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技术也带来永久性、颠覆性的改变,企业将被迫转型,否则只能走向死亡。
“墨守成规,只有死路一条!”面对数字化技术掀起的巨大变革浪潮,大连机床集团(下称“大连机床”)董事长陈永开有着清晰的判断。他说,未来数控机床制造领域,必须广泛地采用数字化制造技术,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以设计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以控制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和以管理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
大连机床很早就提出“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企业数控产品已覆盖了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三大领域。
告别行业井喷式增长
始建于1948年的大连机床,2004年由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目前主攻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组合机床及柔性制造系统。去年该集团完成产品产量40000台,实现收入165亿元,利润6.4亿元。
“主要经济指标好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是大连机床的产品链条宽,适应不同行业、领域的产品多,但实际运行压力也非常大。”陈永开说。
大连机床面临的压力,与机床工具行业所处的大环境密不可分。
近几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机床工具行业运行压力加大,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机床行业233家重点联系企业月度统计分析报告发布的消息显示,今年1-4月,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实现税金、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呈现下降和产成品存货增加的企业占比均超过50%,全行业亏损企业占比为45.1%。
陈永开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判断,“目前,行业现状正是经济新常态的具体体现,不会再出现过去那种‘井喷式’的增长现象。”
除了行业增速变缓,还有一个更大的现实困扰着陈永开:数控机床是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基础装备,但中国数控机床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均与国外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机床的精度稳定性、保持性差。好在,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
今年5月份,国务院印发被誉为“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的《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在这份行动纲领中,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其中,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个重点领域。
这让陈永开和他执掌的大连机床看到了新的发展机会。
陈永开向CBN介绍,围绕《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要求,大连机床今后的产品重点将向“高精、高速、高效、高可靠性、柔性、复合、成套、绿色环保”的数控机床、组合机床及自动线、柔性制造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及适应消费电子类行业需要的钻攻中心、雕铣机、智能化制造岛;适应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速、精密立卧式加工中心等产品发展。
拥抱数字化浪潮
“经济新常态逼迫我们必须以新常态的思想和思路去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转型和挑战。”
陈永开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鉴于传统增长模式效益日渐低下,早在几年前,他带领大连机床就开始了中国机床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并明确提出要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几年下来,大连机床不仅花费了大量资金购进了许多数控机床加工所用的关键加工与检测设备,还利用自己的优势,自制了大量加工数控机床关键零件的自制设备。几年来,数控机床加工自制设备的数量已占到外购设备数量的50%以上。
“因为这些自制设备都是针对企业生产数控机床零件加工的瓶颈环节而专门设计制造,设备工艺参数合理,不但加工效率高且加工质量稳定可靠,目前这些自制设备在生产中正发挥着主要作用。”陈永开介绍说。
另外,根据大连机床的整体发展战略,到2010年,该集团累计投入20多亿元的改造资金,对传统的生产工艺和装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在产品制造方面,不仅相继完成车床装配生产线改造、数控车床装配生产线的改造,到今天,全功能数控车床自动化生产线、立式加工中心自动化生产线也相继投入使用。
陈永开认为,未来数控机床制造领域,必须广泛地采用数字化制造技术,就是指制造领域的数字化,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以设计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以控制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以管理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
而在智能装备领域,大连机床也已早早起步。该集团进入机器人产业已有3年之久,前期是与国外知名厂家,如三菱电机公司联合设计、联合制造,现在企业已经有9个品种可以批量推向市场。另外,30KG机器人由大连机床设计人员于2014年5月份在日本交流学习,2014年12月已投产,并出样机,今年9月前可实现小批量生产;50KG工业用机器人,则预计2016年6月可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