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制造业有望借力“互联网+”政策实现产业融合。《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产业链的综合集成
应用,通过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智能制造将成为新增长点 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和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智能制造有望在下半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一是智能产品将保持较快发展。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产品保持高速发展,2014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25%,占到手机整体出货量的70%,这种迅猛的发展态势有望在2015年下半年延续,尤其是4G终端的渗透空间有望继续提高。
二是
开云电竞官网下载app及智能装备受到高度关注。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
机器人市场,据专业机构预测,2015年开云电竞官网下载app 的产业规模有望超过万亿元,智能制造及智能化设备的行业前景乐观。以深圳为例,数据显示,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信息、家电、通讯等装备制造业的产品规模已达3000多亿元,未来仍将保持高增长态势。
三是智能化生产改造成为地方推进的重点。随着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启动和效果的逐渐显现,“机器换人”有可能在更多地区推广,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启动智能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通过适时智能化改造,有望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并提高产品质量。
协同创新成为核心关键 随着创新环境的不断完善,企业创新活动更为活跃,创新发展仍是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是依托创新中心开展协同创新。创新载体正在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美、英等国家正在重构制造业的创新体系,《中国制造2025》中也提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些创新中心将成为新兴产业开展协同创新、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加速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二是整合创新资源开展集中攻关。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有望整合过去碎片化的科研资金,进一步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突破一批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三是由技术跟随者向领跑者角色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尤为突出,如我国在超级计算机、信息检索、电子商务、第四代核电、部分新材料等领域已经开始进入世界前沿,要加大研发投入,在这些关键领域抢占竞争的制高点。
区域集聚效应进一步凸现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对产业的促进和经济的提升作用将更加明显。
一是不断强化主导产业。为避免园区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等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对现有园区进行梳理、定位,力图形成差异化发展。比如在《浙江省产业集聚区提升发展方案》中,提出了重点建设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等五个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这意味着浙江省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关的资源将进一步向这五个园区集中。
二是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比如嘉兴已经研究提出重点发展的十大重点产业链,并将围绕十大产业链进行招商布局,通过建立完备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是建立良好的区域配套体系。区域配套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成本结构,各地纷纷加大配套体系建设,比如佛山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与
库卡合作设立了机器人培训基地,以保障机器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随着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的不断集聚,机器人产业也将在佛山取得更大的发展。
D 政策建议
对接《中国制造2025》
加大鼓励创新创业力度 四方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布局若干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协同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
第二,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比如虚拟设计、协同制造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加快制定地方规划或具体的实施方案,避免地方政府围绕十大领域一哄而上,形成重复建设。要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培育发展适合本地的新兴产业,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合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
第四,抓紧出台配套政策,完善制度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加快启动一批投资项目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下,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政策落到实处,需要加快启动一批项目,形成有效投资:第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库,动态调整,滚动实施,形成储备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竣工一批项目、达标一批项目的良性循环机制。
第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选取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试点项目,形成对整个产业集聚区的示范效应,推动产业整体持续快速发展。
第三,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对智能汽车、智能家电等产品,通过建设示范城市或政府购买产品或服务等方式,加速市场推广普及和应用。
加大鼓励创新创业的力度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别是依托信息技术,加速创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准入门槛,扫清制度障碍,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加强事中事后管理。
第二,要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特别是保障产业发展所需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供给,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
第三,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对新兴产业内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
第四,加快信息网络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培育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