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这些预示中国制造未来前景的名词,既让企业家兴奋,又让他们困惑迷茫。未来的制造之路究竟在哪里?
机器换人带动企业转型升级
记者在金华一家餐具企业的注塑车间看到,偌大的车间只有几名工人在工作。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工厂的生产效率。一打打塑料餐具在“机械手”的操作下,有条不紊地被送上智能输送带。包装车间内,自动包装机快速精准地将餐具打包封装,经工人简单处理后,“装扮一新”的餐具就被成批地送入仓库中。
“全自动化‘机械手’替代了人工操作,不仅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还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负责生产管理车间的老余告诉记者,引进“机械手”之前,1个人操控一台机器还显得有些吃力,如今1个工人可以应付三五台机器,而且不显慌乱。
这得益于该企业的“机器换人”战略。据了解,从2011年至今,公司在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添置新设备,实施“机器换人”战略。“经过‘机器换人’和技术创新,公司的总体生产成本降低了15%左右。与此同时,公司生产效率也在稳步提高。”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机器换人”和自主研发给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他们将根据市场导向,研发新产品,进一步深挖“创新驱动”的附加值。
金华佳卫安防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说,自动化改造实施后,企业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锁体装配效率提高了40%,锁芯装配提高了70%;在同等产量下,企业设备的人均生产效率提高了近60%,产品一次合格率上升到了99%,企业用工减少了近40%,能耗消耗降低了50%,厂房使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30%,仅用工费用年节省212万元,生产成本节省300余万元。
从“人口红利”到“机器红利”
超人集团以制造剃须刀、电吹风等小家电起家,被列入国家两化融合的试点企业。其实在5年前,超人就感受到压力。“以前是设计、销售人员难招,后来是操作人员难招,我们给底层职工的薪水,达到三四千,超过普通管理人员,劳动成本急剧增加。”在超人集团总裁助理李棠看来,传统产业“人口红利”的优势不复存在,他们把目光集中在了“机器红利”上。
在超人集团手工操作车间,200多名员工坐成多排,井然有序地进行手工贴片、插件、焊接。而另一个车间,只有两名员工娴熟地操控着3排自动注塑机的按钮,小家电芯片从机器里“吐”了出来。“以前是两人一机,现在是一个人管理三台机器。”据李棠介绍,使用机械手等相关设备后,除了人员投入大大节省之外,产品合格率也从92%提升到97%,生产周期从10天降低到8天,人员事故率从0.02%降为0,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而在超人电子厂的贴片车间和焊接车间,每条流水线减少了员工20名,月均产能增加了8.09%。升级这四条电子厂自动化生产线,需要上千万的费用,不过在李棠看来,这笔钱值得投入。从降低人工费用,提高产能的角度看,这笔投入很快就能收回。
在多数人眼中,嘉禾公司是一家生产电动工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一直依靠“人口红利”来运营。“但从2010年初开始,企业招工就不那样顺畅了。”公司总经理卢云峰回忆道,“用工荒”逼着企业不得不用“机器”去换“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于是,2012年该公司开始了自主研发自动化设备的尝试,即从海外买进价格较低的人工设备,由公司技术攻关团队来进行自主研发自动化系统、优化提升企业存量装备。这种以“旧瓶装新酒”式的智能化技改模式,成为其“机器换人”的有力武器。
“以前每台机器都需人工控制,一台机器一天的加工能力只有600个转子芯轴。现在每个人可以同时控制4台机器,效率一下增加了4倍。”卢云峰说,眼下在嘉禾,老磨床配上机械手和上下料系统,就可变身自动化智能装备,媲美售价约80万元的进口设备;定向自动上下料系统、在线压力跟踪监测系统、双浮动活动卡盘……一台设备创造10倍于人工操作的效率,一条生产线代替几十名操作工人的场景是随处可见。
自动化程度高了,产品品质上去了,嘉禾的市场定位也开始转变:不再走低价竞争路线,而是瞄准欧美等高端市场,提高产品单价,以质取胜。“‘机器换人’帮助企业完成了蜕变。”卢云峰感慨道,这几年,嘉禾光设备引进和研发费用就达到了1000多万元,但物有所值。
为了推进企业落实“机器换人”的项目。永康市政府联合经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提出了相关的财政补贴,给予经济扶持,鼓励企业机器换人。其中,通用设备、高档设备、进口设备,分别补贴4%、6%和10%。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补贴14%,列入机器换人企业的项目,则补贴16%。据了解,这一系列补贴力度,是省内最大的。
管理和安全方面的提高,让这场“
机器人风暴”刮得更有意义。“管理机器永远比管理人要方便得多,而安全生产又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一企业负责人说。曾几何时,永康有着“断指之乡”的负面称号,一旦五金件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偏差,车间工作人员就冒着断指的危险,“这两年很少了,这就是‘机器换人’项目带来的一个成果。”
金华制造
更需要一颗聪明的大脑
“在金华大力发展的‘机器换人’还远不是工业4.0,金华制造更需要一颗聪明的大脑。”上周,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玲对记者说。周玲是金华人,在深圳创办固高科技,带动了深圳上千亿的产值后,在金华创办了金华志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她看来,我市企业的机器换人依然停留在2.0时代,距离德国的工业4.0还有中国制造2025尚有不小差距。差距就在于这些机器还缺少一颗聪明的大脑。即一个与物联网相结合的逻辑控制器。
工业4.0是什么概念?工业1.0主要是机器制造,机械化生产;工业2.0是流水线,批量生产,标准化;工业3.0是高度自动化,无人化(少人化)生产;而工业4.0是网络化生产,虚实融合。关于工业4.0有详细的描述: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服务网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智能电网将能源供应领域、可持续移动通信战略领域(智能移动、智能物流),以及医疗智能健康领域融合。在整个制造领域中,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端到端工程、横向集成(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成为工业化第四阶段的引领者,也即“工业4.0”。
依托香港科技大学的技术实力,科技团队拥有中国机床界的专家、无人机的研发人员等。于是,周玲等人在深圳创办了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这家产值不过一两亿元的企业却带动了深圳上千亿的产值,被媒体广泛关注。回到家乡金华,周玲看到了家乡的制造实力,也看到的金华制造的短板。于是,创办企业,希望为金华制造换一颗大脑。他们走访了上百家企业,多数企业对此居然不以为然。这让周玲感到焦急。“在全球十大逻辑控制器企业中,目前还没有中国企业的名字,而德国此类企业每年可以从中国赚取数百亿元美金。这意味着不仅我们付出了大量的金钱,我们的信息还掌控在外国人手上,他随时可以卡住中国制造的脖子。因为中国制造的大脑是他们安装的。因此,设备的控制器需要国产化。”
金华志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倪伟平认为,金华制造要转型升级不仅要引进先进的设备来实现机器换人,还需要引进科技为设备换脑。志能科技依托深圳固高科技在某些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通常情况下,
智能机器人要回避抖动,而志能科技生产的
开云电竞官网下载app恰恰需要抖动。他们为义乌一家企业研发的涂搪机器人就是在振动和抖动中完成加工。这个机器人替代了近30名工人的工作量,而且产品质量保持稳定。
周玲打了一个比喻,目前中国逻辑控制器行业和德国相比,从整体行业水平和规模来看,如同一群成人年围殴一个10岁的孩子,根本不是对手。但是,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弯道超车,他们有技术,也更了解中国企业。金华志能科技就希望与金华制造相融合,为金华制造来一次换脑风暴,进而提升金华制造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