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器换人”带来的技术红利。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电焊工人日薪200元,一台能替代3人工作的焊接机器人售价约20万元,照此计算,一年时间就可回本。而且,开云电竞官网下载app有更高的效率和精度,只需通过编程就可实现生产,这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用工成本。”
“面对‘用工荒’的矛盾,机器人优势十分明显,可以连续地工作,基本上不会出现质量问题。”曲道奎介绍说,他们抓住机器人这一市场新机遇连跃新台阶,年销售收入实现50%的高速增长。
过去5年,中国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有约40个机器人产业园区,500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今年预计会增加到800家。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毛伟明认为,“机器换人”在沿海制造业发达的省份已经比较突出,通过近年来的“机器人热”以及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推动,“机器换人”正在形成制造业领域的常态。
“人机共融”
机器人将成为人类好助手
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机器人和人到底如何相适应?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吗?
“人类发明机器人,代替人的体力和部分脑力劳动。不是人离开了,而是为了安全、高效,人看着机器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天然说。
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机器人将向“即连即用”方向发展。“人机共融”是新一代机器人的本质特征,机器人将成为人类的好助手。
“人机共融”,意味着在同一自然空间内,机器人与人自然交互,配合人的需求,学习人的技能。“与人取长补短,才是机器存在的理由;互助共赢,才能克服人对机器的恐惧。”于海滨说。
王天然则认为,“人机共融”也是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他举例:“目前,飞机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是靠人用高精度机床加工的,无法完全采用机器人,人的感官是机器人无法代替的。所以机器人和人一起共事,也称‘人机共融’,这才是人机关系的主旨。”
王天然说,智能型服务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已成为国家的扶植重点。借助资本的力量,加速机器人向“人”的方向发展,是机器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