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佳士科技irobot开云电竞官网下载app机器人ABB机器人产业联盟发那科库卡码垛机器人机械手

提升传统产业 建设制造强国

日期:2015-07-02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作者:zrp 评论:0
标签: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日前,主题为“中国制造2025,迈向强国之路”的“第十一届中国工业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与会嘉宾就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创新发展、由大变强的路径展开了讨论。现将部分参会嘉宾的发言在A2~A3版刊发,以与读者共同分享和探讨。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
  “中国制造2025”核心在于创新驱动发展
  日前,《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制造行业第一个国家战略,明确了未来10年的行动纲领,同时也描绘了未来30年的宏伟蓝图。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在“第十一届中国工业论坛”上表示,10年弹指一挥间。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不但需要战略规划,更需要战略定力,尤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的努力。
  他表示,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制造包含更多创造因素,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要针对长期制约,立足自主创新,同时还要面向未来,要直面当前问题,脚踏实地,打基础、上水平,补短板、通瓶颈,进而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制造业面临双向挤压需顺应变革大势全面转型
  从国际上看,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顺应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大势的必然要求。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双向挤压。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他7个国家,其中越南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低15%~30%,印度尼西亚比中国低40%,孟加拉国仅是中国的1/5。我国制造业将面临与发达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主要发达国家以美国为首,从2009年开始陆续出台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再工业化的实质是由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所酝酿新的重大变革。在生产工具层面,制造领域生产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且变革模式是个性化的。
  以GE公司的服务型制造为例。GE公司每天要分析1000万个传感器数据,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工业互联网将产品、设备和设施群在内的工业网络与先进的传感器、控制装置和 应用软件相连,运用云计算、大数据配置资源,并最终据此为客户提出最高价值建议。这种最终服务可以精细到什么时候保养,以及何时起飞才能保证最高利润等。
  对于所有国家而言,制造业历来都很重要。数据显示,1800年~2010年全球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2.6%,高于同期全球GDP2.25%的年均增速。新的经济形态和产业模式,已成为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转型的动力。
  制造业是经济转型的主要因素,而这一轮再工业化的核心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推动制造业各领域技术持续突破、不断融合、加速应用,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重大变革,将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按照摩尔定律,伴随信息技术指数级增长和数字化网络化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使得信息的获取、使用、控制以及共享变得极其快速和便捷。网络化,互联互通,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产生出了真正的大数据,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应用的范围无所不及。智能化技术集成,灵巧制造。
  李北光强调,未来大势不可违。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论断,更为重要的是指出了中国制造的发展方向。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
  在李北光看来,我国已经错失了前几次工业革命。为此,必须要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赶超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
  “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这为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庞大的新需求和新市场。
  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拥有全球最为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
  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的数据,201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9万亿美元,美国为1.88万亿美元;我国22个工业产品大类的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包括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中国要直面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究其原因就是缺少核心技术。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考察时指出,中国制造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中功不可没,是国之重器。新形势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不仅在一般消费品领域,更要在技术含量高的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勇于争先。要打造创新驱动新优势、智能发展新优势、质量成本新优势、绿色制造新优势,同时还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李北光指出,发展中国制造,主题是创新发展,主线是两化融合,主攻方向则是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是要解决制造业自身瓶颈、关键共性问题。为自主创新、全面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战略任务可分为四个板块。在“创新”板块,包括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在“质量”板块是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在“绿色”板块是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而在“结构”板块则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等。
  通过战略任务以及工程,可以看出创新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重点任务的真正“核心”。
  与美国相比,尽管美国制造业在经济中占比低于20%,但是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一直是美国技术创新的重点。数据显示,1963年~2003年,全美专利总量的90%属于制造业,研究经费总投入量的2/3也源于制造业。2009年,美国制造企业研究经费投入占所有企业的70%。而在中国,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领域专利申请仅占总量的43.82%。
  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此外,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
  李北光分析认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客观的规律,技术的积累和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培养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较为重要的原因,即是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
  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共性技术研发支撑的缺失,已经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此,我国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从国家层面设立从事制造业共性技术的研究机构,引导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有力的外部性支撑。
  在这方面,目前国家相关部门计划,将在现有基础上构建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基本思路是:存量部分包括,在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集中度不高且竞争相对充分的行业,遴选和依托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转制院所研发平台,构建共性技术创新基地;在航天装备、航空装备、石化、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依托行业骨干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立共性技术创新基地;遴选设立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辐射、转移与扩散。
  增量部分包括,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遴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组建新型的国家级前沿技术研究中心,以新模式、新机制、市场化、产业技术联盟等方式,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分布式、网络化研究体系,填补长期以来我国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缺位,从国家层面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外部性支撑。提高以智能、协同、绿色、大数据为特征的创新设计能力。创新设计共性技术、复杂系统先进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软件。最终要形成一个体系化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此外,为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未来我国还将开展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等。
  为了能够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必须要坚持的两个着力点:
  一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发展关键共性技术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必须要发挥好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作用,着力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基础瓶颈。
  二是集成创新水平,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在这方面,我国要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等。
  运用体制机制政策优势发展强大而自主的中国制造
  李北光指出,中国制造要转向中国创造,从模仿组装阶段全面转向自主创新阶段,为此要更多地加强体制、机制以及政策的运用和创新,以支持制造业的发展。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强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强化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产业治理水平。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事项,简化程序,明确时限;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产业安全审查机制和法规体系,加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制造业重要领域投融资、并购重组、招标采购等方面的安全审查。
  二是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实施科学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完善制造业节能节地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准入标准,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统一执法,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切实加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
  三是完善金融扶持政策。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制造业走出去的服务力度,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增加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投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制造业企业特点的产品和业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
  四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对制造业的支持,重点投向智能制造、“四基”发展、高端装备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支持制造业重点领域科技研发和示范应用,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和结构布局调整。完善和落实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推动制造业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落实和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推进增值税改革,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税收负担。
  五是健全多层次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培养体系。加强制造业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经营管理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和技能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培养体系。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素质提升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引进领军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和紧缺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
  六是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力度,建立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产品和服务。
  七是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落实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全面深化外汇管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管理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修订钢铁、化工、船舶等产业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委托开发、专利授权、众包众创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推动利用外资由重点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向合资合作开发、对外并购及引进领军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转变。
  八是健全组织实施机制。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担任。支持包括社会智库、企业智库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建立《中国制造2025》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中国制造2025》中期评估机制,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
更多> 相关开云电子链接
0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开云电子链接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