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佳士科技irobot开云电竞官网下载app机器人ABB机器人产业联盟发那科库卡码垛机器人机械手

整合创新推动汽车业 实现《中国制造2025》

日期:2015-06-30 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zrp 评论:0
标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国家提出制造业强国战略,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强国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制造业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如何准确把握制造业强国战略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中国制造2025》给汽车业带来难得机遇
  《中国制造2025》 是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纲领和指南,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汽车产业作为典型的制造业被列入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包括传统内燃机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未来,国家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支持和鼓励汽车业掌握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这将大大加快我国汽车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二是与汽车相关的支持性产业也被列入重点突破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 机器人、新材料。某一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仅仅取决于产业本身,还取决于相关产业的支撑。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也与我国电子工业、机床工业和新材料工业创新能力不强有直接关系。《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这类重点突破产业,将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被确定为战略任务和重点,将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建设。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重点突破“四基”,着力破解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四是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将为汽车产业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基础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
  五是相关制度建设和政策将惠及汽车产业。为保障制造业强国及第一个十年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家势必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培养体系、完善中小企业政策。这些举措不但是我国汽车产业创新所亟需的,还将有利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二、中国汽车走向2025  面临四大挑战
  制造业强国战略及 《中国制造2025》 既给我国汽车产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遇,又提出了重大挑战。目前,我国汽车业要想实现2025目标,主要面临四大挑战。
  1. 目标的挑战
  我国力争用三个十年的时间,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位;第三步:到建国一百年,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不同于高铁和航天制造业,汽车产业是我国制造业中大而不强的典型代表,常常被社会所诟病或作为自主创新的反例。制造业强国的具体显性指标包括三个:拥有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产品和世界级品牌。尽管我国自2009年就已经成为世界新车年产销量第一大国,但距离达到这三个世界级指标还差得很远。当前,中国汽车产业还有很多核心技术没有突破,加之传统内燃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需同时实现核心技术突破,要在10年这一短时间里由“大而不强”转变成“既大又强”确实是不小的挑战。
  2. 核心能力的挑战
  在探讨我国汽车产业为什么大而不强的原因时,往往存在一种认识误区,认为主要是缺少核心技术。从理论层面上看,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核心能力既来源于核心技术,也来源于核心管理以及其他核心业务能力。从实践上看,核心管理能力不足仍是我国汽车产业的短板,它既包括政府对汽车产业的管理,也包括汽车企业自身的管理。
  纵观世界汽车产业演化史,汽车产业的每一次里程碑有些是核心技术突破,有些是核心管理的突破。就微观而言,福特公司改变世界的流水线生产方式、通用汽车的事业部管理体制和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方式都是管理突破的经典案例。就宏观而言,作为后发国家汽车产业崛起的代表,韩国和日本政府对产业的有效管理和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如何提高我国政府对汽车产业的管理和政策水平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如多头管理一直是中国汽车产业管理痼疾。
  3. 新技术与新业态融合的挑战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任何不适应或不能及时应对这一趋势的企业都已经或将在竞争中衰落或消亡,诺基亚、柯达以及日本消费电子企业的衰老就是真实的写照。就汽车产业而言,3D打印正在改变汽车制造技术及工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正在改变汽车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特斯拉的去4S店、在线维修和放开专利商业模式,正在挑战100多年的底特律模式。我国汽车产业能否实现机械化、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高度融合,是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4. 国际化的挑战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面向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提高制造业国际化水平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这对我国汽车产业提出了两个挑战:一是国家将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这涉及到股比之争问题是否要重新定论,而一旦放开合资车企的股比,对国有汽车企业集团将带来不小的冲击。二是国家将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实现跨国经营,拓展国外市场。而“走出去”能力一直是我国整车企业的短板,特别是传统国有大集团。2009年我国新车产销量首次突破千万辆,跃居全球第一,但在1364万辆的销量中,出口仅占2.1%; 而日本在1980年首次突破千万辆时,出口比率超过了53%。
三、汽车业应如何应对《中国制造2025》
  在把握《中国制造2025》给我国汽车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需调动全行业、社会相关团体的智慧,积极寻求有效、系统的对策。在此过程中,必须关注如下两点:
  1. 确立汽车制造业强国战略,制定“中国汽车制造2025”规划
  根据国家制造业强国战略和 《中国制造2025》,应将发展汽车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制定详细的“中国汽车制造2025”,同时提出“中国汽车制造2035”和“中国汽车制造2045”纲要。
  规划和纲要的核心使命应该是:突破汽车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具体的显性指标包括:培育若干个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产品和世界级品牌。在关注领域上,既要关注整车也要重视零部件实现途径,既要关注新能源汽车也要关注传统企业,因为新能源汽车仅仅解决了动力问题,但仅仅靠动力技术上的突破无法实现汽车产业整体创新和竞争的突破。在关注协同点上,要加强绿色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融合。
  关于汽车强国战略制定的组织实施,笔者认为首先要遵循战略咨询的科学程序,对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演化及现状进行全面诊断,并选择好对标国家和对标企业,准确把握资源和能力、优势和劣势,特别是要找准60多年来我国汽车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因为制约的深层次问题不解决,即便制定了书面战略,也难以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真正突破。其次,要建立政府、企业、专家组成的研究及咨询团队,推出相关的报告,以此作为制定中国汽车制造业强国战略规划及纲要的基础。
  2. 推进整合创新系统,切忌潮流化和极端化
  汽车是一个复杂的产品,汽车产业是系统性、相关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单一环节的突破不能实现总体突破。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均主张,创新不是靠单一组织或单一环节能孤立完成的,而是多组织、多环节合作演化、共同作用的过程。产业创新系统性和生态性已被发达国家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所认同,并赋予到产业创新实践及政策中。因此,实现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核心技术突破、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需要推进整合创新系统。
  整合创新是我国汽车产业最缺的能力,原因之一是全行业更关注汽车核心技术突破。尽管核心技术是产业竞争和创新的关键,但一国产业仅靠技术创新是绝对不能建立国际竞争优势的。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越来越成为制造业的新工具,正在改变管理方式、经营方式和制造方式,“互联网+”和职能制造方兴未艾的情况下,制造业越来越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整合。
  就技术创新而言,它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但这些年我国973和863项目主要资助产品创新项目,而忽略了工艺创新; 汽车企业内部也存在重产品开发、轻工艺开发的现象。整合创新强调系统性,创新的各类主体,如政府、企业和大学等研究机构要发挥各自的功能,同时要认识到,管理、文化、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样重要,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同样重要。
  此外,非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非技术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等,例如商业模式创新构成了特斯拉和比亚迪重要的核心能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要想建立汽车强国,必须改变只重视整车而忽视零部件产业的做法。1956年日本政府出台了《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这是日本对汽车产业扶植作用最大的产业政策,重点扶植中小零部件企业,因为他们意识到零部件是日本落后欧美的关键所在。这一法案,在推进日本建立汽车制造业强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两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能制造、 工业4.0概念在国内十分流行,似乎只要 应用这些工具或推行这些方式,我国制造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就能马上实现突破。这种认识误区不利于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强国之路。
  首先,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只是制造业的工具,如果没有战略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等要素,光有这些工具无法真正实现转型升级。汽车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尽管是趋势,但如果中国汽车产业没有过硬的机械制造能力,仍然不能制造出世界级产品和品牌。工业4.0一定是建立在工业1.0、2.0和3.0基础之上,能力的发展一定是一个积累过程。如果中国汽车产业只在概念的潮流和炒作中向往未来,那么大而不强的竞争窘境将无法改变,好在《中国制造2025》已提出了基础能力建设要求和具体措施。
更多> 相关开云电子链接
0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开云电子链接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