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国务院宣布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任组长,国务院各部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如果加上习近平、李克强等领导人为制造业的站台,这几乎是国务院从国家层面组成的中国制造业迄今为止最高级别的工作小组。
此前一个月,由李克强签署的《中国制造2025》发布,方案提出,中国将在10年后力争进入工业强国的行列,实现制造业的初步升级。
首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高级别的领导小组?
按照工作小组公布的工作职责,主要职业实际上有五项:统揽全局、顶层设计、指导各方、协调各方,最后是督促检查。这一工作职责安排至少说明几点:
第一,制造业升级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是国家有计划、有步骤推动的一项国家战略,地方必须与中央保持一致,既不能懈怠,也不能盲目过快。这实际上从《中国制造2025》选择的十大核心突破的产业集群已经标明清楚,工作小组的成立则是从制度层面加以确定。
第二,制造业升级是一个全社会生产系统的升级,不是工信部一家的事情,也不仅仅是生产线的自动化和实验室增加成果转化率那么简单。生产线改造、核心技术突破、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培养、消费模式变革是一个联动的过程,资金、制度等方面则需要提供保障,各个主管部门都要以推动制造业升级为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第三、制造业升级要合理有序推进,避免新的无序竞争和新的产能过剩,特别是要抑制地方的投资冲动。中国制造业升级第一步是优化产能,解决目前各领域库存过剩的问题,如果不对地方投资加以限制,不排除地方会打着“建设
工业4.0样板产业园”的名义,继续加大过剩领域的投资。
第四、表明国家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决心。中国宏观经济仍然处于一个困难的时期,企业的升级则面临着资金、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技术断档等多重因素的考验。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企业对未来感到悲观,而《中国制造2025》的升级路径也千差万别,此时国家推出领导小组,则希望继续坚持政策导向,把社会资源集中到制造业中。
第二个问题是,这些小组里面都有哪些部门?
答案其实非常清楚,按照国务院公布的信息,这里面几乎囊括了我们熟悉的所有国务院部门,包括牵头的工信部,主管投资的发改委,管钱的银监会、证监会等,也有主管创新的科技部等。我们要分析的是,有几个部门的出现是有特殊含义的:
第一,人力资源部、卫计委和教育部的组合,这三个部门组合在一起几户掌管了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劳动力培养工作,其作用在于为中国制造业升级输送高端蓝领工人,这个作用必须予以强调。
在过去三十年,中国制造业依靠廉价农民工,但这一代人大部分将在5—10年后退休,制造业高端蓝领的缺口已经达到3500万以上。如果我们不能在10年内倚靠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培养起一代蓝领工人,那制造将会面临非常棘手的难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第二是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管钱的部门。这些部门管理着中国的钱袋子,制造业大多数都是实体企业,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企业资金“失血”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260家规模以上制造类企业的经营利润远不及四家国有银行多,如果资金帮扶和金融支持实体迟迟不能到位,那制造业升级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是国资委。根据我们的调研可以发现,此轮制造业升级中,国有企业扮演的角色应该被进一步提升,甚至可以说,在国家的整体制造业升级战略中,央企和国企将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因为相较于民企,前者更容易调动相关资源,获得政府支持,从国家力推央企负责的高铁、核电、特高压等产业集群代表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即可说明这一点。而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改进国有企业的管理能力,使央企和国企发挥更正面的能量,这是国资委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中国制造2025》要解释清楚哪些误区?
第一是,制造业升级不是消灭中小企业。结论恰恰相反,中国大企业生产的设备大多数供给了中小企业使用,而后者占据了中国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60%的经济总量。现在可以比较清楚地判定中国企业升级的路径:大企业转型智能服务商,告别单纯的低端制造,迈向高端制造,而中小企业顺利承接高端的设备和生产线,完成以往由大企业承担的工作。
第二、制造业升级不等于全盘自动化。在过去一年,使用以
开云电竞官网下载app[1.52% 资金 研报]为代表的自动化设备已经成为判定企业是否升级的重要标志,这里面有几个很大的误区,即:制造业有75%的工作需要人工手动完成,这些是
机器人无法替代的;生产线采用自动化设备首要目的不一定是减少人工的使用,而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有实力和必要使用自动化设备,切勿拔苗助长。
第三、制造业升级不是走向私人订制。在过去一年,关于德国工业4.0满足私人订制的说法很多,乃至大部分人在理解《中国制造2025》的时候,都把实现工业领域的私人订制作为一个目的,这又掉入了另外一个误区。实际上,目前中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在满足单一产品的个性化要求方面都可以做到,问题是如何解决批量化生产和私人订制之间的矛盾。即使是工艺制造先进的德国,单一定制产品的成本也非常高昂。
需要说清楚的是,能满足私人订制的大多数是装配行业如家电、电脑等,消费者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不同的配件进行组装,但需要注意的是,其用来组装的基础配件仍然是标准化生产的,而这个要求在钢铁等大批量生产行业里是不能满足的。在工业生产领域,私人订制最可能的发展方式是满足大客户“标准化生产基础上的个性化需求”,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第四个问题,成立之后的领导小组,最有可能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从目前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成立这样一个高级别领导小组,最大的作用是协调国家和地方的步调,集中社会资源,按照步骤逐一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目标。
其次,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型制度架构,有利于避免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企业陷入一些误区,走了弯路,更避免部门之间的政策“掐架”,打通中南海的政策到生产车间的落实之间的无障碍通道。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对于中国制造来说,国家计划用10年的时间追赶西方工业强国,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浓缩的,时间实在太宝贵,耽误一分钟都显得很奢侈,高级别领导小组的出现适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