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如何做好准备?
我想到两种方法:
第一,学习编程,比如与机器对话。那些了解机器逻辑原理的人的价值将会增加,他们可以进入未来社会,而无法使用这些系统的人将丧失优势。
第二,在当前环境下,工人采取的最好策略就是继续学习和接受再教育。但从学校教育系统来看,这要求它们完成思维上的转变。现在大多数学校在教授实践技能方面远远落后。作为大学教师,我在每天的工作中都会注意到这些,高等教育必须迎头赶上,否则将完全失去其价值。
当前高等教育是政府机构通过发放文凭保护招聘者,但从长期来看,掌握真正的技能才是获胜关键。我已经建议自己的学生们参加大规模开放线上课程(MOOC),而不要完全依赖于大学的教育。
对社会有何意义?
从全球范围看,当前社会正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大趋势:一是通过自动化提高生产力,这等于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是通过人口增加提高生产力,这意味着对劳动力需求更多。
不难看出,这两种趋势互相矛盾:同样的生产流程所需人力更少,但地球上出生的人口却越来越多,他们需要工作。人口呈指数性增长,生产力的提高将出现巨大变化。这种巨变并非好事,因为在其发生之前,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很正常。
有解决这种矛盾大趋势的方案吗?
我想到两种方式:
一是马克思主义方式,即重新分配财富,重新发现工作。二是“所见即所得”(WYSIWYG)方式,创建尽可能简单的体系。
通过采用马克思主义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人在新的世界秩序中获得最大好处,即最好人工智能(系统资本)的所有者以及拥有使用和研发更好人工智能能力(知识资本)的人。
正如我此前所说,其他人都会处于劣势。这种现象与“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的概念很相似。所谓的“数字鸿沟”,一是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民众在利用技术能力方面存在差距,二是指老年人和年轻人使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存在差异。
当然,我所提及的这些问题也可以得到缓解。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到,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相关体验和娱乐的服务需求也会增加。至于财富重新分配,那些无法工作且需要消费的人也为其他人提供了工作机会。换句话说,服务经济需要政府的特殊支持和鼓励。
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工作向社会提供贡献,这是个宝贵的目标。如果工作需求大幅减少,将来可能需要重新对这种工作理论进行审视。在我看来,减少工作时间的政策(比如法国每周35小时工作制)之所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其他国家并未采用类似制度,为此它们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我们还没有进入全球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少的阶段,但是依据我的理论,我们正向这个方向迈进。
第二个值得欣慰的地方是,即使缺少对系统技术方面的理解,人们依然可以利用它们。这种方式已被广泛
应用,比如很少有人理解互联网的工作原理,但是你可以毫无阻碍地使用它。即使更为复杂的专业系统,比如谷歌AdWords,也可以在无需详细了解谷歌算法或次高叫价拍卖的情况下使用它。
为此,简化系统是我们的解决方案之一。但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这种方法同样存在问题:当体系足够聪明可自我进化时,它们就无需再简化,就像人类无需通过优化利用资源那样。我们从在线广告的竞价算法中已经看到类似情况,这套体系比人类参与更为优越。现在,我们的在线营销人员已经可以通过文案或其他创新方式增加价值,但是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可能破坏我们这一优势。
向政策制定者提出的建议
在正常情况下,就业市场上的大多数工人应该都是熟练的体力劳动者,或非常简单的机器。如果这些工作消失,就需要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我们无需对抗这种改变,而是要客观地对待它。
我对政策制定者们提出的建议是:
1.降低人力成本,比如20世纪70年代,芬兰对部分服务免税,这种方法应该可以提供帮助。
2.减少就业成本,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正常的。因为当公司招聘新人时,公司会通过次要成本而受到“惩罚”。在劳动力需求稀缺的社会,招募新人的公司应该获得奖励。
3.保留/引入货币转移的福利社会,由于每个人的劳动都不充足,国家需要将钱从资本持有者手中转移到贫困阶层。与美国等资本化程度更高的国家相比,北欧国家正接近这种工作模式。
4.推动教育系统改变,因为就业市场需要的技能越来越先进,课程内容需要比现在更快的速度改变。没必要学习的知识应被删除,专注于当前就业市场需要的关键技能,创造终生学习的教育途径。
由于减少工作需求的问题并不紧迫,而这些变化直到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有待解决的问题
什么时候人类劳动力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称这个时间为“零人类点”,即不再需要人类就可生产出与人类参与相等甚至产出更多的时间点。
人类的财富是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如果我们的生产水平还处于18世纪,我们现在恐怕已经达到“零人类点”。现在就业市场还未以可预见的方式向“零人类点”方向发展,但这依然可能是当前技术发展速度产生的随机结果之一。最终,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我们正生活在令人激动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