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在成都举行。多项活动吸引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专业人士及数万名观众。而引人深思的是,3D打印能否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支点,推动中国制造未来在全球起到引领作用?
亟待走出认识误区
提到3D打印,人们并不陌生。但在专家看来,对于3D打印,从普通民众到业内人士,还存在许多认识误区。
在很多人眼中,3D打印就是一台台能够打印出立体物品的打印机。实际上,3D打印的国际专业名称是“增材制造”。
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教授、青岛3D打印研究院院长周功耀告诉记者,国际上3D打印技术已有约30年历史,其技术是实实在在的,但中国民众对它的认识确实存在偏差。
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告诉记者,3D打印的产值还相对很小,2014年全球产值约300亿元人民币,国内约占十分之一。作为一项制造技术,3D打印不可能替代传统制造业。不过,与传统制造业相比,3D打印有其独特的比较优势,体现在个性化、高难度、复杂的技术特性。可以说,3D打印是传统制造业的增益和补充,在传统制造业流程的前期设计、建模等阶段有显著优势。
罗军说,中国3D打印企业目前还主要是“生产设备卖设备”或者“进口设备卖设备”,并没有走出传统制造业思维。罗军提出了“3D打印3.0”概念,把这个产业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3D打印机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能够打印模型,开发模具,快速成型。第二代3D打印机最近几年发展成能够打印出高精度的功能性产品,并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
应用。第三代3D打印机可能在未来10年诞生,是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将3D打印技术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
机器人、智能材料等其他诸多先进技术结合,成为若干智能制造平台上的某个部分。
罗军判断,目前中国还处于“3D打印2.0”期,但3.0时代将有可能首先在中国实现。
客观看待产业挑战
除了认识误区外,3D打印行业现存挑战不容回避。目前学界、企业界以及投资界对3D打印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商业模式不清、市场前景不明、技术路线模糊、材料成本和设备成本过高、缺乏行业领袖引领等。
一般而言,3D打印机可分为两大类:桌面型和工业级打印机。目前国内的相关企业主要生产或进口桌面型3D打印机,企业数量已有上百家,但国内产品质量性能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在打印材料方面,广东银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颂斌说,国外几个3D打印巨头垄断了前沿的技术和材料,国内一时还难超越。
一位投资者对记者说,他关注这一产业已有一年多时间,但对其商业模式还不清楚。
也有人看到3D打印行业的泡沫,甚至担忧其会重蹈光伏产业覆辙。对此,罗军认为,一个新兴行业在初始阶段,存在泡沫在所难免,商业模式不清也不奇怪,但“看不见的手”会发挥作用,市场经历洗牌重组,最终生存下来的公司将是行业的中坚。在罗军看来,应用市场是关键,“谁打开了应用市场,谁就把握了3D打印的未来”。
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一些长期看好3D打印的地方政府与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合作,开始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在这方面,青岛就走在前列。据罗军介绍,本月下旬,全球首个3D打印开放式应用服务平台—中国3D打印创新中心将在青岛全面对外开放,与此配套的互联网平台3D打印在线和3D打印研究院都已落户青岛。一旦这些平台走入正轨,将改写3D打印整个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