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往往是出现在科幻大片中!不过,日前,全球唯一一款被美国FDA批准用于脊柱外科手术的专用机器人—Renaissance出现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并配合医生,共同完成了江苏省首例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手术。据悉,这一技术目前国内仅在重庆、西安两地尝试开展,在省内尚属首例。近期,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采用这一世界领先技术为5名患者进行了手术。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CT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满意,5名患者已顺利出院。
25年前跌一跤,渐成驼背!再不手术,可能会瘫痪
李女士,今年45岁,从老家云南来苏打工已有多年。25年前,在干活过程中不慎摔倒,腰背部着地,当时感觉腰疼十分厉害,活动也不方便。之后,李女士卧床休息了一周就又继续下床走动干活了。
“但是自那以后,就一直腰疼,慢慢得连背开始驼了。”开始时,李女士总感觉没什么大碍,也没到医院治疗,可是,就在两个月前,李女士感觉右边大腿前方非常疼,且使不上力气,“路走多了,就疼得更加厉害。”李女士这才感觉“大事不好”,一定要去医院就医了。
到医院拍片,结果是“陈旧性骨折伴随着后凸畸形”。接诊医生干旻峰说:“这病情已经较严重了,再不进行手术,以后行动会越来越不便,甚至会瘫痪的。”
“机器人”出动!机器人定位钉道,医生逐个拧入椎弓根螺钉
对于手术,李女士一直有些害怕,因为根据传统的手术要求,需要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杨惠林教授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虽然目前这一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非常成熟,并成为脊柱外科医师最基本、最重要也是必须掌握的技术,但毕竟是脱手置钉,手术难度较高,其精准性还有待提高,仍有可能损伤神经导致瘫痪、甚至损伤大血管而有生命危险。
“ 椎弓根螺钉穿透率高,潜在的周围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大,要求技术更精细、精确,动作更稳定,以防止对椎弓根周边健康组织的损伤。”此外,由于脊柱微创手术需要反复通过术中X光或术中CT进行定位,医生及患者容易受放射线损伤,影响身体健康,这也妨碍了脊柱微创手术的推广运用。
后来,听说苏大附一院有个“机器人”能配合医生共同完成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手术,置钉的精准性大大提高了,手术风险也大大降低了,李女士的家人都表现了极大的兴趣。杨惠林教授详细向病人介绍了机器人手术的特点后,李女士和家人当即决定做“吃螃蟹”的人。
术前,手术医生在电脑上对陆大爷将要打的椎弓根螺钉尺寸、长度、进针点及角度等进行了模拟操作。同时,为了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及手术的顺利进行,病人进入手术室麻醉后,连接好C臂机与机器人主机,导入术前计划的数据;C臂机拍摄正斜位片。计算机软件对术中拍片与术前CT做好校准,再浏览并确定钉道准确无误。安装机器人定位钉道,根据机器人定位的钉道逐个拧入椎弓根螺钉;全部螺钉置入成功后,机器人任务完成!整个手术进展顺利。
“机器人”优点!定位精准,降低手术风险,同时降低术中放射线对医患双方的损害
据杨惠林教授介绍,这款用于脊柱外科手术的专用机器人手术最大的优点,就是机器人自带的规划软件完成精准定位,可大大提高手术的精确性,降低手术风险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还能降低对术中放射线对医生、病人的影响。
“徒手置钉,其精准性肯定不如机器人辅助置钉,仍有可能损伤神经导致瘫痪、甚至损伤大血管而有生命危险。”目前,在Renaissance辅助下全球共计完成几万枚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其精准性达98.3%。
“以前,我们做这个手术都是在放射线下做的。”而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的诞生,可以通过机器人替代医生在放射线下的手术操作,而病人也无需在术中反复进行X光和CT定位,大大降低术中放射线对医生和病人的损害,对于脊柱微创技术在临床的进一步推广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机器人”
应用十分广泛!5名患者已成功手术,并顺利出院
据杨惠林教授介绍,目前骨科收治的脊柱疾患病种多,比如说退行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等,此类患者往往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随着社会的老年化,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加。“每17秒钟,我国就有1个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因此,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率是很高的。”
另外,随着交通、建筑业的发展,创伤性脊柱骨折也在增加,这个一般发生在青壮年身上,常年重活,或者是坠楼、摔跤、车祸导致。脊柱肿瘤、脊柱畸形等疾患也比较常见。
“这些疾患往往需要进行脊柱手术,所以‘机器人’在我们骨科的作用非常大的。”杨惠林表示,“机器人”Renaissance可以辅助用于椎弓根螺钉置钉、椎体后凸成形术、肿瘤切除、脊柱畸形矫正等手术。
据了解,近期,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采用这一世界领先技术,已经为5名患者进行了手术。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CT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满意,5名患者已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