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树森院士在操作
机器人做手术,看起来有点像在打3D游戏。
达芬奇
机器人的外形
你有没有看过
电影《环太平洋》?人类坐在机器人的头部和进攻地球的怪兽搏斗,人类挥拳踢腿,机器人都能把动作增加上万倍的力量重现出来。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有一个机器人,它能帮外科医生“钻进”患者的肚子做手术。这个机器人和电影里的机器人一样神奇,它听人类的指挥,做到人类做不到的事情。
昨天上午,浙大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拿这个机器人对付胰腺肿瘤。郑树森院士坐在操作台前,手握操纵杆,患者躺在手术台上,上面是机器人的4只 机械臂。每只机械臂“握”着不同的手术工具,如手术刀、剪刀、镊子、腹腔镜等,在患者的身体里穿来穿去。2个小时后,手术完成了。这是我省引进的首台达芬 奇机器人和首台用机器人做的手术。
医生坐在操作台前看看“3D电影”、“打打游戏”
手不沾血就完成了高难度手术
接受手术的,是一位女患者,60岁。7月份确诊为胰腺肿瘤。
按照常规的手术方法,医生要打开她的腹腔,深入肿瘤部位,仔细观察肿瘤是否有淋巴转移,还要“翻遍”相关部位的角角落落,切除隐藏着的肿瘤。
但这位患者腹部脂肪很厚,而胰腺躲在腹膜后,被胃、十二指肠、脾脏、肝脏、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包绕,找到它,就要深入腹腔。医生在肉眼下完成,比较费力,胰腺位置隐匿,要切干净,手术难度比较大。
另外,如果做开腹手术,会留下一条30厘米的刀疤,患者创口较大,恢复起来也困难。患者可能吃不消,手术风险较大。
有了达芬奇机器人,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手术台上,郑树森院士只在这位患者的腹部打了4个黄豆大小的小洞,把4根8毫米粗细的机械手臂放进去,就离开手术台,坐到了手术室另一端的操作台前。
操作台像一台游戏机,也像一个3D立体电影放映室,从3D眼镜里望进去,如同电影《阿凡达》一样,看到了放大20倍的三维影像,仿佛置身患者腹腔中。郑院士双手掌握操纵杆,前后左右移动,指挥患者腹腔中的机械手臂开始寻找肿瘤的位置。
肿瘤埋在厚厚的脂肪下面,机器人手臂灵巧地找到肿瘤的“根蒂”。然后一只手臂照明成像,另两只手臂配合,一点点把肿瘤挖出来,完成切除。
整个手术过程出血量很少。预计患者两三天就能恢复出院。
看人眼看不到的、做人手做不到的
外科手术进入第三个时代——机器人手术时代
做完手术,郑树森院士很兴奋,“高科技带来医疗上的革新,达芬奇机器人最擅长复杂精细的外科手术,能突破人手的局限,让手术更加完美。”
达芬奇(da Vinci Si)手术机器人是目前世界范围最先进的微创外科手术系统,适合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妇科、五官科、小儿外科等进行微创手术,是当今全 球唯一获得美国FDA批准
应用于外科临床治疗的智能内窥镜微创手术系统,国外2000年开始投入临床应用。我国最早于2006年由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率先引 入。
郑树森院士说,从切口来看,外科手术经历了两个时代,开放式手术和小切口手术。拿心脏瓣膜的手术来说,前者是开腹手术,需要打开胸腔,去掉几根肋骨;胸腔镜手术打开几厘米的切口,把手术刀伸入这几个切口,由胸腔镜把人体内部的情况反映出来,看着屏幕做手术。
这两个时代,有个共同点是,外科医生必须亲手握着手术刀做手术。
“目前,外科手术的主流是微创手术,由腹腔镜、胸腔镜等内窥镜来做,比开放性手术创伤小,但有局限性。”郑树森院士说。
比如,手术器械转动角度受限,有一定的手术盲区,而且只能提供给外科医生二维的手术视野。这也成为当前微创手术发展的“瓶颈”。
进入第三个时代,也就是机器人手术时代,医生做手术的手被机械臂取代,医生在计算机终端前操作,计算机把医生在患者体外的活动转化成小仪器在体内做微小的精确运动。
郑树森院士说,达芬奇机器人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它有三个明显优势——
优势一,突破了人眼的局限,机器镜可以进入人体内部,使手术视野放大20倍;
优势二,突破了人手的局限,在原来手伸不进的区域,机械手可以在360°的空间下灵活穿行,完成转动、挪动、摆动、紧握等动作,且机械手上有稳定器,防止人手可能出现的抖动现象,尤其是在狭窄的解剖区域中,机械手比人手更灵活;
优势三,无需开腹,创口仅在1厘米左右,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存活率和康复率都大大提高。
如今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达芬奇机器人已在腹腔、胸腔、盆腔等相关手术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前列腺癌根治手术为例,自2000年开展首例手术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以来,该手术已在国外迅速推广。目前,在北欧国家超过一半以上 的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由手术机器人完成。而在美国,这一比例高达90%。至2010年6月30日,全球共有1571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主要集中在 欧美国家,其中美国超过1160台,欧洲276台。
“机器人还有一个厉害的设定,医生的视野离开操作台的可视屏幕,机械臂的动作立即停止,这样能防止手术中的误操作,提高安全性。”郑树森院士说。
有了达芬奇机器人
医生可给千里之外的患者做手术
最近半年,浙大一院派出7组医生团队赴香港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培训,已获得资格证。
最让外科医生兴奋的是,随着这项技术发展,将来外科专家可以为身在千里之外的患者开刀。
“原理很简单,医生在操作台上操作,机械臂收到操作台发出的信号,做相应的动作。两者信号联通,就能实现远距离手术。联通两者的信号,可借用无线网络技术实现。”郑院士说。
远距离操控手术,曾经真实发生过。
2001年9月,美国纽约的外科医师通过观看电视屏幕,操纵远在7000公里以外、大西洋对岸法国的一台手术机器人,为一位68岁的患者成 功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整个手术仅耗时54分钟。这次史无前例的手术以首位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林德伯格命名,称为“林德伯格手术”。
目前,国内尚无远程机器人手术,主要的困难是无线传输的速率。一旦网速提升到足够快,远程手术就可能成为常规手术。
郑树森院士笑着说,或许几年以后,住在浙大一院余杭院区的患者急需手术时,庆春路院区的医生不用赶过去,借助机器人,就能立即“上台”,为患者完成高难度手术。患者也不用再赶来赶去,完全可以住在床位较为宽裕的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