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佳士科技irobot开云电竞官网下载app机器人ABB机器人产业联盟发那科库卡码垛机器人机械手

每天都是一个技术革新的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代表着一种文化

日期:2014-08-06 来源:爱范儿 作者:jy 评论:0
标签:
  Bloomberg 在上周挖了一位重量级新媒体人:新闻网站 Vox 联合创始人、科技网站 The Verge 主编约书亚·托普斯基(Joshua Topolsky)。Topolsky 将成为彭博社的数字编辑和数字内容总监。
  搜索了一下相关的讨论,国外普遍为此感到震惊。而国内的讨论寥寥,传统媒体和媒体人们几乎没有提到此事。
  Bloomberg 意欲何为?
  先看看 Topolsky 的简历:2008-2011 年,Topolsky 在老牌科技网站 Engadget 任主编。之后他和几个同事创办新的科技网站 This Is My Next,即 The Verge 的前身。2011 年 11 月,The Verge 上线,迄今为止已经成为全球最酷的科技网站之一。
  但现在,Topolsky 要开始新的冒险。这一次,他的起点是 Bloomberg。
  在新媒体转型的浪潮中,Bloomberg 有强势的竞争力:利润丰厚的终端业务,信息服务,电视、电台、印刷媒体全覆盖的多形态平台……
  Bloomberg 还缺什么?一个完善的、主流的、适合在线阅读的数字版本,一套可行的数字化战略。
  数据显示,Bloomberg.com 的访客量一直徘徊在 1200 万左右。相比竞争对手 Yahoo Finance、CNN Money、和 Business Insider 等,都还有一定距离。
  Bloomberg 的 CEO Justin Smith 在向 Topolsky 抛出橄榄枝的同时,透露了 Bloomberg 的目标:成为领先的数字化、多平台、全球化商业媒体。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Justin Smith 的计划将包括 3 项内容:
  整改庞大且不断亏损的电视业务;
  重新规划彭博的会议业务;
  将 Bloomberg 现有的内容分割为 5 个垂直版块,通过数字平台分发。
  朝着这些目标,Topolsky 的新媒体运营经验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转型转型,怎么转才姿势正确?
  2014 年似乎是传统媒体巨头们动作颇多的年份:拥有辉煌历史的《华盛顿邮报》被 Jeff Bezos 收购了,价格还不比不上 1/4 个 Tumblr;《纽约时报》发布长达 97 页的创新报告;众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人都在跳槽……
  都在说“转型”,但怎么转才是姿势正确的?
  《纽约时报》的创新报告在回顾自己的数字化探索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创建新闻采编受众拓展团队;创建新闻采编分析团队;创建新闻采编战略团队;与读者服务部门开展业务合作;招募优秀的数字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
  具体的内容不详细描述了,大家可以上网查询。这里要讨论的是:纽约时报,这个第一个发布 Google Glass 上的新闻阅读 应用、第一个宣布将发布 Leap Motion 手势操作 APP 的新闻机构,姿势正确了么?
  在创新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NYT 基本忽略了那些传统竞争对手,而将重点放在了新兴数字新闻网站:BuzzFeed、First Look Media、Vox、Business Insider……这是姿势正确的。
  但,人们同样在报告中发现:在这份 97 页的报告中,“软件”这个词没有在正文中出现过一次;而且一直到 63 页,才首次出现了“代码”这个词。此外,它依然没有把对受众的称呼从“读者”(reader)改为“用户”(users)。这,似乎就不是正确姿势了。
  错误姿势一:传统媒体人对内容非常重视——大家可以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和设备,甚至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去进行重大事件的报道、艰苦漫长的调查、各种叙事角度的拓展……但他们似乎不愿意或没有意识,在媒体运营的模式上冒哪怕一点点的风险,尝试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创新。
  错误姿势二:传统媒体人好像很容易把自己的命运起落与媒体形式绑定在一起。“拯救XX”、“XX不死”之类的话语经常出现,有些人为某种形式的媒体的消亡而惶恐,有些人担心新闻专业主义也会随之消亡。但,事实证明,那些金子去到哪里都能发光。
  错误姿势三:把某种模式套用过来就好了,最好这个模式是别人先探索出来的。所以,今年不断听到某些国内的报社,投入大资金,大招特招,我的一些同学就在那潮流中被招聘了,但我问他们“进去之后做什么”时,得到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啊,老大自己还没搞清楚呢。”
  探索,探索,还是探索
  在传统媒体收入下滑的残酷背景下,依然有一批执着的媒体人,深信“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声誉卓著的报刊上,并且一定程度上拒绝或者不屑于新媒体——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没有高质量的内容”的成见,另一方面,许多传统媒体很难割舍过去的业务模式,许多传统媒体人很难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现实总是太残忍。
  事实上,网络上的高质量内容采写模式已经形成,并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现在大部分时间(包括我亲身体验过的,以及现在正身处其中的),大多数的新闻编辑室已经不像以往的 电影中展现的那样了。现在,电话很少响起,更不会有人大喊大叫。每个人都在忙着写邮件,搜索、核实信息,更新 Twitter 或微博。不同组别的成员常常要相互合作,记者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除了编辑采写,还要参与到线下活动策划、技术产品设计等事务中去。这和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优质内容、精致包装、线下活动和技术产品结合,新闻事件发生后,新媒体可以快速出彩。
  而业务模式上,不论是纯粹的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的转型,似乎都还没有形成最有效的模式。
  根据《纽约时报》近日发布的财报,第二季度《纽约时报》收入为 3.89 亿美元,同比下滑 1%,运营利润 5570 万美元,同比下滑 21%。该季度,《纽约时报》广告收入 1.56 亿美元,同比下滑 4.1%,订阅收入 2.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拼命转型的纽约时报人,因为广告收入下滑速度实在太快,而数字订阅的收入增长还来不及填补这个缺口。
  新的消费模式层出不穷,新的信息呈现模式也层出不穷,用户接受信息的习惯也正在迅速改变,新媒体自然需要为新一轮的技术变化做出迅速的调整。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要做出相应的反应,也许还会再慢半拍。所以,即使是纽约时报,也还在摸索着前进方向。
  内容,现在是产品。像其他互联网产品一样,内容必须为用户提供最棒的用户体验,否则用户就会弃之而去。
  媒体人必须把内容当成产品来设计、生产、开发、包装、运营,遵循精益生产的流程和规律,运用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各个环节,改进决策。
  正确的姿势或许还没被研究出来,或许也不可能有一种能放诸四海皆准的模式。除了探索,探索,还是探索。就像新的 The Verge 主编 Nilay Patel 在 Welcome to the Future 一文中所说,他认为:
  “Every story is a technology story; every technology is a culture story.”
  这也延续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说法——可以想见,未来,预言家们可能会变得更激进。
更多> 相关开云电子链接
0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开云电子链接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