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健康管理深圳模式
目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已经研发了面向心电、脉搏波和血压三个方向的可穿戴设备。据李烨介绍,除了中心自主研发的芯片,还可提供家庭健康管理云计算平台和数据分析软件。设备采集的数据部分能够直接显示给用户,更深入的分析将通过云端,根据不同类型的算法,将结果利用App、PC软件、电视等方式传输给用户。
事实上,早在2012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就与深圳广电合作,在福田区莲花北小区启动了“低成本家庭健康管理示范项目”。李烨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深圳市重视社区医院对小区慢病患者的服务,有专门的机构定期回访患者从而监管社区医院工作,而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为他们的服务和管理提供了一套更为便捷的解决方案。
小区的慢病患者可以将可穿戴设备接入机顶盒从而查看自己的血压、心电等数据,还能看到具体的分析判断、术语解读和就医建议等信息,如有需要,还可以让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再作进一步分析检查。
李烨表示,目前正在考虑将芯片技术、云计算平台和数据分析软件向社会公开,尤其是可以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而运营商与社区医院合作的模式也有望进一步推广。
隐私问题不可避免
“可穿戴设备根植于物联网,如果没有互联网,可穿戴设备恐怕将失去主要的意义。”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黄连生表示,近来由谷歌眼镜引发的对可穿戴设备隐私安全的担忧也随之而来。有人甚至公开反对该款眼镜的销售,认为这是一款侵犯个人隐私的产品。而信息安全问题尤其会在医疗可穿戴设备中凸显。
黄连生认为,个人的健康数据一旦联网,就必定面临数据扩散的风险。谁也不能保证这些数据不会被出售给第三方,成为有利可图的工具。
但他同时表示,互联网时代只要与网络沾边,信息安全就会成为永恒的话题。“事实上,一项技术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是一组天然的矛盾。一般而言,技术的便利性越好,在不加特别处理的情况下,其安全性就越差。如果要做到既能达到便利性,又能保证安全性,就会大大增加技术的开发和运营成本。”黄连生指出,更重要的是,新技术带领一个行业的崛起,其行业内部的标准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很少能走在前头。目前能做的,只是提前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层面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