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联合协调中心总协调人安格斯·休斯敦在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7日“海盾”号探测到的脉冲信号频率为33.3KHZ,不同于此前中方监测的37.5KHZ。
中英两国4艘舰船8日对日前“海巡01”轮侦听到的疑似黑匣子信号点开展第二天复核扫测,扫测面积比7日扩大了两倍。澳大利亚方面表示,澳“海洋之盾”号军舰将在未来几天里争取获得更多脉冲信号。
目前正处于寻找马航失联客机黑匣子的关键阶段,中方将进一步加强与各海上搜寻国家的配合,特别是加强水上、水下、空中的联合搜寻协同,大力推进搜寻工作。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智能机械研究所所长王立权教授表示,现在美国投入“金枪鱼21”
机器人对黑匣子进行定位,如果这一步有所进展,黑匣子位置有更精确的核实后,可以进一步的探索、取样等作业工作。
澳两次探测到的信号是什么?
联合协调中心总协调人安格斯·休斯敦7日说,“海盾”号装备的拖曳声波定位仪两次探测到疑似由黑匣子发出的信号,一次持续2小时20分钟,一次持续13分钟。
休斯敦在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7日“海盾”号探测到的两次脉冲信号频率均为33.3KHZ,不同于此前中方监测的37.5KHZ。
休斯敦表示,其原因是海底的洋流、水温、水压的变化都会有影响,即将耗尽电量的电池也可能会影响该频率,澳方还将进一步确认其是否跟黑匣子有关。
另外,休斯敦还介绍,澳方已经在疑似海域部署了20多个浮标。
鉴于黑匣子的电力通常只能维持30天左右,因此,失联客机黑匣子的电力可能即将耗尽。
为什么不能确定信号来自黑匣子?
随“海巡01”轮执行搜寻任务的上海海事测绘中心测量队队长张良表示,每一架飞机都会配备2个黑匣子,每个黑匣子都安装有水下定位信标,播发专门用于水下定位用的音频信号。信标的频率为37.5KHZ,重复率为约1HZ。所有黑匣子定位信标的频率均为37.5KHZ。
张良还介绍,海洋中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海洋环境噪声、海洋动力噪声、生物噪声、交通与工业噪声、地震噪声、冰下噪声等,以及船体震动、船体与水流相互运动产生的辐射噪声。海洋中的自然噪声频率一般为1HZ-200HZ,海洋生物噪声、交通与工业噪声、辐射噪声等频率一般为200HZ-3KHZ。
他说,海洋特别是深海,还存在着很多不为人类所知的区域和生物,以上观点只是基于目前人类已知的知识范畴。他强调,目前现场舰船正在抓紧复核和扫测工作,到目前为止,不能确定“海巡01”轮监测到的信号来源于马航失联客机的黑匣子。
“第7次握手”间隔8分钟意味什么?
7日的澳方发布会上,发言人表示,专家组根据分析绘制出一幅海底地图,该
图片展现了MH370与卫星6次握手,8分钟之后出现了另外一次握手,但信号与此前并不一样,这个阶段可能发生了一些事情,而在这段时间内航班可能燃尽燃油坠海。在地图中可见,“海巡01”轮和“海盾”号的搜寻区域均在弧线上。
其中,数据分析显示飞机最有可能在图中“海盾”号所在区域坠毁,飞机最后位置与航行速度有关。
在南印度洋应选择哪种
机器人?
王立权教授表示,常用的水下机器人分为载人和无人两种,无人的有拖曳式、自航式(AUV)和水下有缆遥控机器人(ROV)。根据这次的搜索海域深度等条件,使用水下有缆遥控机器人(ROV)相对合理。
王立权教授介绍称,拖曳式的机器人主要用于勘测海底地形地貌。自航式的机器人一般为无缆机器人,其优点在于机动性更好,但是却无法实时传输信号,只能记录当时的数据,理论上这次也可以使用。
而水下有缆遥控机器人(ROV)最为实用,既能下潜探测,也具有作业能力,可以用于此次对黑匣子的搜寻等工作,前提是确定黑匣子位置,否则如同大海捞针一样难。
水下机器人
是如何工作
王立权教授介绍,水下有缆遥控机器人(ROV)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多种,比如重型、轻型、观测型、作业型等等,而根据下潜深度能力,现在已经有3000米、6000米,甚至10000米的不同类型。此次可能会使用重型的。
现在下潜到6000米深度的该型水下机器人水下航速并不太快,主推方向一般只有三四节左右,而航程上以中继器为中心,至少可以行动一两百米,负载可达几百公斤。
水下机器人
工作三步走
下水
水下有缆遥控机器人首先需要通过水面上母船的收放系统,通过缆绳将该机器人和中继器同时送到水下特定位置
释放
到达一定深度后,中继器会固定不动,并将机器人“放出”,两者之间也有一根“铠装脐带缆”连接
搜寻
机器人将以此中继器为中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搜索等工作。该机器人上搭载的设备,可以助其完成重要的三项功能,即探测功能、局部视觉功能和作业功能。母船上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实时看到水下的搜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