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90年里,不时也会涌现出胰岛素针剂的替代品,但都只是昙花一现。有效、给药方便、同时经济实惠的替代品直到现在也没有被开发出来。
为了寻找其它的给药方法,可以说科学家们已经把人体的里里外外试了个遍。尽管人体大多数部位都不适合胰岛素的给药,但是科学家们还是在执着地探索着人体的每个面、膜、腔的给药可能性。下面仅列举这些年来的一些研究,排名不分先后。
阴道。数据显示,胰岛素可以通过阴道壁吸收,但是效率较低,况且它在伦理上也不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法。
直肠。直肠内壁也是一个很好的脉管组织,可以吸收很多药物。但是很显然它的局限性也使它不太可能用于日常用药。
皮肤。皮肤是一个坚实致密的组织,用来保护人体免受外物伤害。虽然理论上药物也能通过皮肤被人体摄取,但是像分子一样大的胰岛素需要电力刺激才能穿透皮肤。因此这种方法又贵又不实用。另外也有人尝试通过用药物舒张毛孔的方式来给药,但是多年来毫无进展。
鼻粘膜。已经有通过鼻粘膜成功使用胰岛素的先例,但是对于日常使用来说,鼻粘膜还是太脆弱了。
口腔内壁。它也是一种有弹性的粘膜,而且也具有吸收能力(想一想咀嚼式的烟草)。把溶解状态的胰岛素通过像哮喘喷剂一样的工具喷入口腔,已被证实是一种可以快速将胰岛素吸收到血液中的方法。这也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方法,目前正在美国和印度接受试验。
肺。几年前通过肺部吸收胰岛素的方法被研究了出来,但这种方法的隐患是,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肺部损伤。美国药监局(FDA)虽然批准了这种方法,但要求患者必须定期接受肺功能检查。不过由于经济上并不实惠,再加上医生很少使用这种疗法,导致这种疗法最终退出了市场。另一种类似产品已经研究了一段时间了,而且不久即将接受FDA的审查。
既然这些方法都不管用,为什么不把胰岛素做成口服药呢?这听起来是个简单的答案,但实际上却并不这么简单。首先,就像有的人有复发烧心症状,有的人有肠道易激综合症一样,人的胃肠系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其次是“汉堡包综合症”。人吞下胰岛素药片后,它必须先经过胃部的酸性环境的折磨,然后再在十二指肠中被消化酶“洗礼”一遍,然后再进入肠道,最后才能进入血液。另外胰岛素还要经过肝脏,有可能药物还没接触到血液和人体组织,就已经被肝脏破坏和分解了。
许多药企都尝试过研制胰岛素片剂,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现在仍有一些制药公司依然在锲而不舍地研制最终能被血液吸收的口服胰岛素。但我对他们的尝试仍然持怀疑态度。
我们再回来看看文章开头提到的
机器人药片。它基本上就是一个聚合物胶囊,里面装着很多用糖做的微型空心针。胶囊像普通药物一样吞入腹中后,可以安然进入肠道。一旦进入小肠,人体的酸性物质就会溶解胶囊的外层,露出的微型气球状结构会不断膨胀,轻轻地将装满药物的针头推进肠壁。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很可能发展成一个有效的给药系统,但它离真正投入市场还有很远。它在胰岛素上的
应用也仍然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