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17日,日本关西地区发生7.3级大地震,这次地震引发了人们对救援机器人研究的关注,由此产生了机器人救援项目,“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也由此产生。
“比赛的时候,会提供几幅世界知名城市的地图,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灾情,需要我们设计机器人,以尽量高的效率完成搜救任务。”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云麓队队长操涛说,他们要在地图的基础上设计三种类型的机器人。
就像设计一个游戏,不过这是一个严肃的游戏,效率越高的机器人,才越有可能拿到赛事的奖项。因此,“警察”要以最高的效率清理路障、疏通道路;“医生”要把握好轻重急缓,根据受困人员的受伤程度和生命体征安排救治顺序;“火警”不仅要灭火,还要预防火势蔓延。
操涛主要设计火警,发现火情后,这类机器人根据火点距离自行判断是否赶赴现场。“最难的还是如何灭火,这里面不仅仅是程序设计,还要参考物理和数学的知识。”操涛说,他在设计中参考了火势蔓延的物理规律,据此设计一个灭火模型。
“模拟一个真实的地震场景成本实在太高,目前只能够用虚拟的方法来完成。”操涛说,如果机器人技术继续发展,在未来的地震救援中,他们根据实际经验设计的救援思路和策略完全可能应用在实际救援中,这些思路不是针对个体机器人,而是一个救援系统。
“目前伊朗的仿真机器人技术属于世界一流,中国的此类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云麓队指导老师蒋富认为,将仿真机器人技术应用到实体机器人上面迟早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