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觉得有“玩”真好
该校
机器人团队成员郑昊飞的爸爸已经记不清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玩机器人的,但他的态度却很坚决,只要孩子喜欢那就“一直玩下去”。这个想法和李庚钢的爸爸不谋而合。
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玩的东西低级而且对学习没好处,这两位父亲在多次参与孩子的比赛后却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机器人的设计过程并不简单,孩子不仅要会搭建复杂的机器人平台,还要自行设计程序,并在不断的失败中学习如何更完美地处理整体问题,能力锻炼挺大的。”李爸爸表示,看多了才发现这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孩子看上去是在玩,但其实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很多知识、培养了各种能力。
“也许这些东西并不能马上在试卷上反映出来,但孩子的变化我们能感受到。”李爸爸说,他支持儿子“玩”,甚至花5000元给孩子买了一套乐高玩具版机器人,让他即使离开学校机器人教室,在家也能细细“玩”。看到儿子像“工程师”一样针对项目主题研究、策划、设计、组装和测试,自己就特别开心。
该校机器人专用教室的墙上挂着各级各类比赛的获奖证书。教练老师指着证书上那些获奖孩子的姓名,熟稔地回忆起来“这个被师大附中录取,这个上了一中……”这些“爱玩”的小朋友,最后都被各名校“抢走”了。教练老师说,参加社团的孩子都很聪明,在班里成绩至少也是中上,他们也许分散了一些精力到这些课外的娱乐项目中,但玩机器人的过程中锻炼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思考习惯,更加爱动脑、敢想象、勇创造,往往整体能力都比只会读书的孩子强,“名校”更喜欢这样具有潜力的孩子。如该校八年级学生张翔天获得上届WRO竞赛中国冠军,也获得今年兰州市青少年市长创新奖,已被兰州一中相中。
多个社团让孩子“玩好了”
该校校长王向晖表示,现在的孩子最缺的几种能力就是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调和沟通的能力。而这些往往是在“玩”这件事上激发出来的,现在的孩子就是缺少玩的机会。因此,学校开设了20多个社团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可玩的东西。机器人社团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越“长”越茁壮。
我省早在2005年开始引进机器人教育,而华侨实验学校就是“敢吃螃蟹”的首批参与学校。从小范围的兴趣小组起步,到2009年面向整个学校学生开设教学特色校本课程并组建机器人社团。学校先后投入了80多万元建设兰州市最先进的机器人教学专用教室,配备了专职教师,并每年投入几万元更新材料设备。目前,该校三年级至九年级的孩子都可以上
智能机器人普及课,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学生每周五下午、周六上午可以参加机器人社团来提高自己。学校还满足更多学生对机器人研究的热情,每年的学校科技节都会举办机器人科普讲座、普及型机器人班级对抗赛、创意机器人作品展示、竞赛项目获奖机器人表演等。
“现在孩子玩的时间太少了。要想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甚至是国际视野,机器人课程是比较好的切入点。”王向晖说,智能机器人是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所以学校坚持挤出经费和空间来进行该课题的研究与探索,希望在玩和学之间找到平衡点。
据介绍,该校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为学生购入最新的乐高机器人ev3核心套装,给孩子更具拓展性的机器人控制器,让学生体验得更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