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目前结肠内窥镜检查中,内窥镜通过外力进入肠道后,只能通过操作部的旋钮控制前端大约长10厘米、弯曲方向可调的导向段转向。后端的镜体部分通过与肠道壁接触产生挤压力被动弯曲,容易对肠道软组织造成损伤,引起病人的不适和痛苦,甚至会造成肠道壁“穿孔”。因此,目前的结肠内窥镜检查和手术主要在技术水平较高的大中型医院中进行,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如果将来我们的机器人在结肠检查中得到
应用的话,病人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痛苦了。”在实验室里,项目组成员、苏大机电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冯笑笑展示了这款机器人。仿蛇形结肠疾病检测机器人主体部分从外观上看就好似一段直径12毫米、长约60厘米“金属蛇”,前端安装有高分辨率的摄像头,拥有的LED高亮度照明光源能够解决肠道内光线不足的问题。在软件或手动操控下,机器人能够根据人体结肠弯曲状况灵活主动地弯曲,操作人员可通过彩色液晶显示器看到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实时观察肠道的内部情况。
冯笑笑介绍说,蛇的关节短小、数量多,所以能够灵活弯曲地运动,因此同学们得到了灵感。仿蛇形结肠疾病检测机器人有十个弯曲自由度,而为了实现灵活自如的弯曲,课题组又从章鱼触手上得到了启发,利用极细的绳索在金属管内部进行牵引,使得单关节段弯曲角度可以达到221度,弯曲半径达4厘米。“正是因为机器人像蛇一样有了这么多的关节段,所以能够在复杂的肠道中十分灵活自如地主动弯曲,而且不会挤压肠道壁,实现无痛感检查。”
为了研制这款机器人,课题组的五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课题组的设想目标是进一步在蛇形的机器人表面增加弹性的硅胶层,利用蛇形本体内部预留的空间,在机器人上加入微创手术器械,在微创检查的同时实现病理采样和微创治疗。同时,还希望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辅助或代替医师对摄像头反馈的结肠图像进行分析,实现基于视觉的自动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