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建筑施工,人们往往会认为是粗活,其实不然。当前,传统的建筑施工作业方式正逐渐被一些高新技术所颠覆。在备受人们关注的上海中心大厦工程中,上海建工集团已经将“机器人”应用于建筑施工之中。
施工用上“机器人”靠的是科技的支撑、创新的力量。过去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建筑业,其中的领军企业正加快向技术、知识和管理密集型转变。
在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建设中,上海建工机施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自行研发了超高层建筑钢结构全位置焊接“机器人”。在上海中心大厦300米高空的五区桁架东侧,由“机器人”完成了一条长1.2米、厚70毫米焊缝的焊接任务,焊接精度之高,就连最高级的焊工也望尘莫及。该焊接“机器人”成套装备具有焊枪姿态在线可调、焊接参数存储记忆、焊接轨迹在线示教和焊接电源联动控制功能,现场装配快捷、焊缝定位精确,可高效、智能化焊接成套设备,解决厚板、长焊缝、多种焊接位置的自动化焊接难题,满足超高层钢结构现场安装焊接作业需求,并能提高焊接质量、施工安全,极大地减轻焊工的劳动强度。
4年前,上海建工基础公司在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南浦站——耀华站区间中间风井工程施工中,进行现代新型大深度气压沉箱设计、施工技术与设备研究,采用了自主研制的无人化可遥控气压沉箱施工设备等高新集成技术,尝到了甜头。
穿越世博轴,徜徉阳光谷,只见六大主体钢结构,如伞似花潇洒收放、婀娜开合。也许游客不知阳光谷网状节点是自主研发“机器人”加工而成的杰作。世博轴六座巨型漏斗状阳光谷的大悬挑、不规则的单层网壳结构,十几层楼高,顶部直径最大的有90米。大钢网上的交织点就是钢节点,每个钢节点都向不同方向延伸出6根钢条,拼接成一个个大小各异的三角形曲面,最终编织成网袋。每一节点都带着各自的扭转角,节点总数达1.06万个,规格有五六千种,加工制造人力难及。上海建工机施公司通过与多家单位跨地域“产学研”合作,设计出三维数据模型,编制出计算机程序,将钢节点的各项参数传输给加工“机器人”,机械臂便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制造出误差不到半毫米的钢构模具,铸就了千姿百态的钢节点。
业界专家认为,类似世博阳光谷钢结构单元的加工“机器人”可大大提高加工制造的精细度;超高层建筑钢结构的焊接“机器人”可将人工焊接效率成倍提高;而超高层建筑外表面喷涂“机器人”将具备超强墙面吸附力和沿墙面跨障行走功能;还有建筑物整体搬迁“机器人”可实时监测建筑位移、压力、应力等信息,对平移随机沉降给出动力补偿等。建筑“机器人”在高难度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必将提升建筑业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度,加快产业升级,催生出建筑工程领域的“机器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