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佳士科技irobot开云电竞官网下载app机器人ABB机器人产业联盟发那科库卡码垛机器人机械手

华科毕业生研发代步机器人 年销售额上亿元

日期:2012-07-22 来源: 开云客户作者:赵一梦 评论:0
标签:

图为:代步机器人行走自如

图为:华科大制造工程研究院外景


在东莞美丽的松山湖畔有一座科技产业园,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制造工程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就坐落其中。在那里,“华科制造”的名气和华科大校长“根叔”的名号一样响当当。26岁的周伟自读研起就扎根工研院。他带领团队将读研时的科研成果——代步机器人“Robstep易步车”成功转化成热销产品,如今年销售额已过亿元。

代步机器人走俏海内外

走进工研院,时不时能看到有工作人员踩在一台别致的小车上“拉风”而过。

“它通过一个传感器来感受身体的重量。身体前倾,车就向前;身体后退,车就向后。”周伟告诉记者,这台两个轮子一个扶手,看似简单的小车就是易步车,又叫代步机器人。

可别小看了这个只有18.5公斤重的“小个子”,它可是高科技产品:不但能原地360度转弯,以锂电池为能源,3小时充电,可走20—30公里,时速可达每小时15公里,而且在行驶减速过程中,还可将动能转化成电能储存到电池中,做到零污染、零排放。

这个小发明本是周伟的一项校园科研成果,而如今,它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品——“我们最开始做的是国外市场,在国外的销售远好于同类产品。”周伟介绍,全球仅有两家企业进行代步机器人的开发,由于核心技术不一样,周伟他们的产品更加小巧灵活,也因此更受欢迎。

代步机器人适用于个人交通、场地巡视和高尔夫球场、旅游娱乐等方面。仅去年一年,它行销欧美40多个国家。今年,进军国内市场后也受到欢迎,虽然易步车标配1.5万元,高配1.8万元,仍一直供不应求。广交会、大运会和西安园艺博览会上,都采购易步车用于后勤保障,首都国际机场也有易步车工作的身影。影视名星文章、马伊琍、李光洁都曾在微博上秀过试驾易步车的“拉风”照,“我前不久到北京时,还给葛优带去了两台,不是折扣价哦!”周伟笑着说道。

机器人一度困在实验室

易步车并不是周伟发明的第一个智能机器人。本科四年,他就拥有了7个机器人“孩子”,且个个都不同凡响。

2004年,周伟从襄阳市南漳县一中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并成为机械创新基地的一员,由此结识了基地里陈志发、郭盖华、李一鹏、闫学凯和徐成这5名来自不同专业、背景但志同道合的伙伴。

2007年,六人组成“若比特团队”一同备战中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参赛的三个“类人型双足直立行走机器人”身上的每个零部件,都由他们亲手设计制作,最终,这三个“孪生兄弟”在大赛上一举夺冠。

从此,“若比特团队”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连续设计制作出多个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有的拥有一双能“探囊取物”的机械手;有的能自动识别室内环境;有的能清洗中央空调管道;还有的可实现交互式人机对话功能。

“只因比尔·盖茨的一句话:机器人即将重复个人电脑崛起的道路。点燃机器人普及的导火索,这场革命必将与个人电脑一样,彻底改变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周伟说,正因为如此,他迷上了研发机器人。比赛得奖后,有企业联系团队想定制机器人,更使他们想到了可以通过研发机器人来自主创业,并创立了武汉若比特机器人有限公司。

随后,转读信息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周伟进一步开发机器人,并着力于“代步机器人”的研发。

一开始,周伟就想将“代步机器人”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品。但创业初期,举步维艰,当初的情形,周伟仍记忆犹新:“四处电话约见投资商,也面对面谈过不少,可最后都没有了结果。”他说,那时只是技术路线走通了,但离产业化还很远,感到仅凭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

机器人批量走下流水线

在投资人林敬桥的资助下,“若比特团队”启动“代步机器人”项目,经过两年时间的研发,完成原理样机。

2010年,周伟代表“若比特团队”来到东莞。在工研院的会议室里,东莞天使投资人吴细龙敲定出资500万投资“代步机器人”项目,易步机器人公司成立。

与此同时,工研院为“若比特团队”配备了20多人的公司团队,周伟任总经理,陈志发和郭盖华分别任营销和技术总监。由此,尚未毕业的周伟成为工研院数家高科技企业中最年轻的“老总”。利用工研院先进的机械制造和电子装备技术平台,团队反复试验,在材料、工艺等方面不断改进。

“一个产品的完成,仅有原理技术远远不够,还需工程技术和材料技术等。以前,我们曾自学过这些方面的知识,但书本离实际还是相差太远。”周伟感慨,在东莞制造业发达的大背景下,团队积极与当地企业沟通交流,终于打造出了月产能近5000台代步机器人的工业流水线。

据了解,像易步机器人公司一样的新兴高科技企业,短短5年时间里,工研院就孵化出了8家。

科技成果产业化

“青苹果”如何变成“红苹果”?

簇新的楼宇和年轻的面孔,让人感到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制造工程研究院的勃勃生机。

工研院副院长刘国祥介绍,该院有一个著名的“青苹果”变“红苹果”的科技创新模式——实验室里的单元技术或原型样机就好似一个“青苹果”,而成套的技术或完整产品如同“红苹果”,推出系列产品并形成产业则恰似成长好的“苹果树”。工研院正是打造这样一个平台,施肥、浇水、精心培育,让“青苹果”能茁壮成长。

刘国祥带着记者边参观边介绍,该院是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投入2.4亿元,合作共建的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和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培养平台。于2007年签约,2008年动工建设,2009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目前,该院利用大学里先进的科研成果,积极服务于企业,已培育出几十个“红苹果”,并孵化出8家高科技企业,创造价值超过10亿元。

在数控装备部,记者见到了该院第一代“红苹果”——高性能数控毛织机。东莞大朗是世界闻名的毛纺织基地,可该地劳动密集型的毛纺织企业亟需升级换代。运用传统工艺,一个工人一天只能织几件毛衣。而这台高性能数控毛织机,可以实现机器自动穿针引线,织成一件毛衣只需几十分钟。如今,大朗不少大型毛纺织企业都运用了这种全自动毛织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该院院长邵新宇表示,大学里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多是好看不好吃的“青苹果”。有时大家还会开玩笑说,鉴定会就是“追悼会”。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时总是“差一口气”——差一个像工研院这样的平台,将成果拿过来进行产业化。

每年,工研院都会选择东莞一两个制造产业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该院不少出自高等学府的科研人员感慨,从没有离市场如此之近。此外,该院还派遣了数十名科技特派员长期入住企业,开展零距离的点对点科技服务工作。

工研院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率达到了80%,去年,该院被科技部授予“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并连续两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在那里,科技创新走出了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目标不是追求学术的最高水平,而是满足现实的生产需求;在那里,大学里的“青苹果”走下书架,走出实验室,变成货架上的“红苹果”。

更多> 相关开云电子链接
0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开云电子链接
点击排行
Baidu
map